敢于“亮剑”的精神,让《咬文嚼字》开始走出了专业圈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2020-04-14 14:14:26
4月2日,《咬文嚼字》杂志创始人、前主编郝铭鉴去世,享年76岁,社会与出版圈一片悼念和惋惜声。除了专业领域外,郝铭鉴被大众所熟知的就是其创办的《咬文嚼字》杂志。这本创刊于1995年1月的专业杂志,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但不限于纠正错别字,还纠正出版物百科知识等方面的错误。
郝铭鉴曾说:“刊物虽小,但是语文规范化‘兹事体大’。我们办的是小丛刊,但需要的是大眼光。”为此,《咬文嚼字》将视角放在了语言生活中存在负面的、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上,化身“语林啄木鸟”,大胆开“咬”。在语言错误面前,《咬文嚼字》做到了一视同仁。在20余年的时间里,《咬文嚼字》“咬”报纸、“咬”广告、“咬”电视节目,它也“咬”作家、文人、媒体,这其中也不乏大家与名家。
《咬文嚼字》敢于发声,不惧名人光环的底气,是专业的支撑;而它的勇气来源,是对语言规范的坚持。正是它的敢“咬”,敢于“亮剑”的精神,让《咬文嚼字》开始走出了专业圈,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熟知。
在这个“咬”的过程中,郝铭鉴和杂志也面临着压力。他曾将《咬文嚼字》所做的事情称为“文化博弈”,然而在“博弈”中,郝铭鉴始终坚持着自己专业媒体的信念,他选择相信读者、相信专业。
在敢“咬”的过程中,《咬文嚼字》也敢“嚼”。这种“嚼”不仅在于对语言现有规范的坚守,也在于对语言今后发展的探索。如《咬文嚼字》评选“十大流行语”,就是为了肯定语言生活当中的那种创造性的成果。也正如郝铭鉴所坚信的一样,“我们的语言生活非常活跃,语言的创造力很强,每一年出现的新词新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推动汉语的发展”。
之前有人曾说,《咬文嚼字》作为专业媒体,拿贬义词当刊名有失正统。然而对郝铭鉴来说,这也是一种自信:“你们说我‘咬文嚼字’,我就‘咬文嚼字’,它是一种自信。”的确,有专业且有态度的媒体,无论起什么名字,都会获得读者和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