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幼儿园须“减糖”! 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
- 广州日报
- 2019-03-11 16:27:28
饮料好喝,须有节制。图为市民在街道上喝果汁。(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中小学幼儿园必须“减糖”。近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要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海珠、荔湾、越秀、天河等区的多家中小学发现,学校、家长和学生在面对零食饮料时的态度不尽相同,而零食饮料在学生市场中颇为“强势”。部分学校和家长早已尝试和高糖饮料零食“划清界限”,然而,现实中的多个因素给孩子“减糖”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调查:学生偏爱奶茶可乐等饮品 部分学校已限售碳酸饮料
国家卫健委印发的《健康口腔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要开展“减糖”专项行动,结合健康校园建设,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限制销售高糖饮料和零食,食堂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糖食品供应。记者近日走访多家学校,了解广州中小学生糖摄入情况。
在越秀区东湖路附近的一所中学,当课间时间一到,三五成群的学生便订起了外卖,奶茶是很受欢迎的饮品。一位高中教师告诉记者,“奶茶、可乐、雪糕这些都是学生课间‘心头好’,近十年来没变过。”一杯奶茶加零食,成了不少中小学生课间的一部分。
在东山口,由于集聚了数所中小学,每每放学时分,庙前直街近10家奶茶店和零食店大多排起队来。“因为好吃、香口、解馋。”一位中学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午餐或晚餐之余买奶茶、蛋挞、蛋糕等食品。记者走访海珠、荔湾等多个中小学,发现大多学校周边都有便利店、士多等,中午最为热闹,大多做的是学生“可乐、香肠、奶茶”生意。
也有不少学校已开始对高糖食品进行限制,海珠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的部分中小学不仅小卖部已经不卖碳酸饮料和膨化食品,一些小学还会建议学生仅携带酸奶、饮用水、面包回校。不过,有部分学生并没有遵守学校的规定,工业大道旁的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曾女士透露,“有的孩子还是会偷偷带饼干之类的零食回学校,即便发现了会被老师批评。”
建议:高糖概念模糊不清 应加强健康饮食科普
据了解,启动“减糖”专项行动的背后是近年来国人对糖的消耗量居高不下,吃糖的危害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曾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的结论是嗜糖之害,甚于吸烟。这项调查还提示,长期嗜高糖食物的人,平均寿命比正常饮食的人要缩短10至20年。
辣条、薯片、鸡翅、饼干、可乐、雪糕、奶茶、快餐面、烤串和各种糖果等零食,学生大多消费得起,也喜欢买来吃。然而,什么样的食品才算高糖分?有家长告诉记者,“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直接将上面的食品一概称为垃圾食品,说尽坏处不让她吃,但孩子总觉得我们骗她,不相信。”
记者采访中观察发现,许多人知道吃糖多有危害,但对于吃多少算高糖并没有直观的概念。同时,目前许多街头饮品店出品的奶茶、果汁等饮品,并没有标示糖含量。
广州市营养师协会一级公共营养师杨丽告诉记者,确实目前行业还没有“高糖”的定义,而现在倡导的“限糖”,主要是指限制添加糖,不是指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成人每天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内,即每人每天添加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5~8岁儿童则建议每天摄入糖不超过35~40克,最好控制在20克以下。
《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建议学龄儿童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而在更早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营养学会将零食分类为“可经常食用”“适当食用”“限制食用”3个推荐级别。其中膨化食品、过甜的糖果、油炸类、罐头水果、炼乳、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的食物都被列入限制食用范围,建议最好每周不超过一次。
不过,这些指南并不被部分公众所熟知。萝岗一所中学的老师透露,因为是寄宿学校,学生主要都是在校内购买零食饮料。“校园里不提供膨化食品和碳酸饮料,但像雪糕、奶茶还是有的,还挺受学生欢迎。”
有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其实就现在中国的中青年群体而言,对于“少糖”食物、零食的追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少糖”行为有必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能有效杜绝儿童肥胖,另一方面可避免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食品企业:采取“减糖”顺应市场 供需双方都需“低糖”
实际上,不少食品巨头也在顺应形势以挽留市场。据悉,包括雀巢、可口可乐、玛氏等食品巨头在内都在采取各种“减糖”措施来顺应市场潮流。玛氏宣布新版士力架的糖含量将降低40%,更多的低糖糖果新品开发也在筹备中;可口可乐在中国已经提供了超过20种口味的低糖、无糖产品;中国本土老字号稻香村将食品的总糖含量下调了7%并开始积极控油……
“不‘减糖’就会减市场份额,如果食品企业维持‘高糖’不变更,无异于逆潮而上,就算短期内带得动低龄消费者,长期来看也势必会丢失‘健康食品’这一金字招牌。”有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一条50克的巧克力,热量有可能达到270千卡,几乎等于满满一快餐盒的米饭,在很多减肥软件上,巧克力因为高脂肪和高糖被列为红灯食品。“只要家长、老师控制,或者消费者自己年龄稍长,很快就会远离这类高脂高热食品,所以长远来看,供需双方都需要‘低糖’。”
专家:警惕“隐形糖”摄入
食糖过量会增加儿童龋患风险可以说已是常识,实际上其危害远非如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注册营养师夏燕琼指出,除了增加儿童龋齿的发病风险,食糖过量还与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她提醒,日常生活中要学会看食品营养标签,警惕“隐形糖”的摄入,烹调用糖尽量控制到最小量。
不少家长以为不让孩子吃糖果就能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实际上,饮料、果汁、甜点等都是它的常见“藏身之处”。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添加糖的主要来源是含糖饮料。“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夏燕琼指出,过多摄入添加糖的危害不容小觑,可增加儿童青少年发生龋齿的风险,还可引发超重肥胖问题。长远来看,食糖过量者罹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也会上升。因此,要严格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
但近年来,喝饮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人均年饮料消费量快速上升,由2010年的75公斤上升到2013年的110公斤。
“经常喝饮料,糖的摄入量很容易就超标了。”夏燕琼介绍,糖含量在5%以上的饮品即为含糖饮料,一般的含糖饮料含糖量为8%~11%,有些含糖量甚至超过13%。喝一瓶500毫升的含糖量10%的饮料,糖的摄入量就达到了50克。再加上从日常烹调饮食中摄入的糖,很容易超标。因此,建议含糖饮料要尽量少喝。
同时,还要警惕无糖饮料的“障眼法”。有些饮料标识着“无糖”,很多人便放心饮用。夏燕琼指出,有些饮料可能是没加蔗糖,却可能加了木糖醇等其他糖类替代品,这样很容易混淆视听。木糖醇虽没有蔗糖热量高,但长期食用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支招:学看食品营养标签
如何快速知道自己喝的饮料中含了多少糖呢?夏燕琼支招:“看碳水化合物含量就可以了,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的一种。”根据相关规定,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是营养标签中必须标识的成分。比如,牛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在5%左右,一般不含添加糖,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计算。也就是说,100毫升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5%的酸奶一般包含10克添加糖,而其他饮料中标示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基本都属于添加糖。
食品标签中的配料表也很关键,是否有添加糖以及添加糖的具体种类一般都可在其中看到。
夏燕琼表示,要想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少喝含糖饮料。可以逐渐减少饮料的饮用量,或者用饮茶等其他健康饮品替代;在不得不吃含糖食品的情况下,建议吃完用水漱漱口,可降低蛀牙的发生率;尽量选择蒸、煮等烹调方式,少食红烧、糖醋口味,尽量将烹调用糖控制到最小量。
文/全媒体记者涂端玉、苏赞(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