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分为很多种 对症下药才有效!

  • 中国医药报
  • 2019-06-21 14:45:54

一日内排便超过3次,或粪便中脂肪成分增多,或带有未消化的食物、黏液、脓血者称为腹泻。腹泻分为急、慢性两种类型,超过2个月者属于慢性腹泻。急性腹泻多见于肠道感染、食物中毒、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局限性肠炎、肠型紫癜等。慢性腹泻可见于消化道疾病,如肠道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肠道肿瘤、胃部疾病、胰腺疾病和肝胆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其他系统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和神经功能紊乱。集体食堂就餐人员成批发病且症状相同常为食物中毒、流行性腹泻或传染病的流行。

临床表现

急性腹泻起病急骤,病程较短;慢性腹泻起病缓慢。小肠炎性腹泻,腹泻后腹痛多不缓解;结肠炎性腹泻,腹泻后腹痛多可缓解。

在粪便的性状上各种腹泻也表现不尽相同:粪便呈稀薄水样且量多,为分泌性腹泻;脓血便或黏液便可见于感染性腹泻、炎症性肠病等;暗红色果酱样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血水或洗肉水样便见于嗜盐菌性食物中毒和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黄水样便见于沙门菌属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米泔水样便见于霍乱或副霍乱;脂肪泻和白色陶土样便,见于胆道梗阻;黄绿色混有奶瓣便见于儿童消化不良。动力性腹泻时多为水样便,伴有粪便的颗粒,下泻急促,同时腹部有肠鸣音、腹痛剧烈。

药物治疗

《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所收载止泻药的活性成分和制剂有:药用炭、鞣酸蛋白、盐酸小檗碱(黄连素)、口服补液盐、乳酸菌素、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复合乳酸菌胶囊、口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等。

非处方药

对痢疾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感染的轻度急性腹泻应首选小檗碱(黄连素),口服,成人一次0.1g~0.4g;儿童,1岁以下一次0.05g,1~3岁一次0.05g~0.1g,4~6岁一次0.1g~0.15g,7~9岁一次0.15g~0.2g,10~12岁一次0.2g~0.25g,12岁以上一次0.3g,一日3次。口服药用炭或鞣酸蛋白,前者吸附肠道内气体、细菌和毒素;后者可减轻炎症,保护肠道黏膜。药用炭,成人一次1g~3g,儿童一次0.3g~0.6g,一日3次,餐前服用。鞣酸蛋白,成人一次1g~2g,一日3次;儿童,1岁以下一次0.125g~0.2g,2~7岁一次0.2g~0.5g,一日3次,空腹服用。

因胰腺功能不全所致消化不良性腹泻应服用胰酶,对摄食脂肪过多者可服用胰酶和碳酸氢钠,对摄食蛋白质过多而致消化不良者宜服胃蛋白酶,对同时伴腹胀者可选用乳酶生或二甲硅油。

因化学刺激引起的腹泻,可供选用的有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可覆盖消化道,与黏膜蛋白结合后增强黏液屏障,防止酸、病毒、细菌、毒素对消化道黏膜的侵害,口服成人一次1袋(首剂加倍),一日3次;儿童,1岁以下一日1袋,分2次给予,1~2岁一次1袋,一日1~2次,2岁以上一次1袋,一日2~3次。对激惹性腹泻,应注意腹部保暖,控制饮食(少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同时口服乳酶生或微生态制剂。

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可补充微生态制剂,正常人体肠道内有400~500种菌群共同生长,相互依赖和制约。许多有益的细菌(益生菌) 可制约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减少肠内毒素的生成,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同时也能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例如双歧杆菌通过与肠黏膜上皮细胞作用而结合,与其他厌氧菌一起占据肠黏膜表面,形成一道生物屏障,阻止致病菌的侵入;复方嗜酸乳杆菌片(乳杆菌) 含嗜酸乳杆菌,在肠内可抑制腐败菌的生长,防止肠内蛋白质的发酵,减少腹胀和止泻。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在肠内补充正常的生理细菌,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达到止泻的目的。

处方药

对细菌感染的急性腹泻可选服吡哌酸、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病毒性腹泻应用抗生素或微生态制剂基本无效,可选用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对腹痛较重者或反复呕吐性腹泻者腹痛剧烈时可服山莨菪碱片,一次5mg,一日3次或痛时服用。非感染性的急、慢性腹泻,抗动力药可缓解急性腹泻症状,首选洛哌丁胺,其可以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的滞留时间,抑制大便失禁和便急,减少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的稠度。

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腹泻是由多种不同病因所致,所以在应用止泻药治疗的同时,实施对因治疗不可忽视。由于胃肠液中钾离子浓度较高,腹泻常可致钾离子过量丢失,低血钾可影响到心脏功能, 故需特别注意补充钾盐。长期或剧烈腹泻时,体内水、电解质的代谢发生紊乱,常见的为脱水症和钠、钾代谢的紊乱,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还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整机体内环境的不平衡状态。腹泻时由于大量排出水分,可使全身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血流缓慢,使脑血液循环恶化,诱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不足、脑梗死,也应给予关注。

【摘编自《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七版·2019)》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