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互联网+农业” 服务“三夏”生产

  • 新华社
  • 2019-06-05 10:48:29

新华社郑州6月4日电(记者 孙清清)时下,河南8600万亩小麦正陆续收获,中原麦区“三夏”生产热闹繁忙。在河南洛阳市的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2万多台农机被接入了互联网平台,农机跨区作业的轨迹、机收面积和农机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

“我们开发的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安装在农机上的北斗星远程控制器,将分散在各地的农机连接到网络系统平台上,从而进行实时监测、统一调度、协调管理,实现农机智能化升级。”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是河南近年来推进“互联网+农业”,服务“三夏”生产的缩影。跨区机收是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创举。尽管联合收割机总量充足,但在过去,受调度指挥难,信息不畅,在途时间长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在高峰时段仍存在缺机的现象。

50岁的“麦客”刘成钦是河南鹿邑县人,今年是她与丈夫跨区收麦的第13个年头。每年麦收前,刘成钦会给各地的亲戚朋友、“老主顾”挨个打电话。小麦熟得如何,收割价格高低,哪里麦多机少,摸清情况后,再拟定行进路线,约定收割时间和大致的亩数。

追着小麦成熟的轨迹,刘成钦一路向北,从豫南起步,经河南进入山东,一直收到天津一带,历时1个月左右。这几年,刘成钦跨区作业的收入缩水了不少。“前些年,一台收割机收麦赚四五万元,现在只有一两万元。”刘成钦说,现在农机多了,麦收市场竞争激烈,如果能做到科学调度,让供需匹配,我们就可少跑冤枉路多赚钱。

如今,随着“互联网+农业”发展,河南部分地区借助信息化手段,科学调度农机作业,使供需有效对接,正让刘成钦的期望变成现实。

河南许昌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服务“三夏”生产,近年来许昌开发了“智慧农机”测亩计产系统,建设了许昌“智慧农机”信息平台,为全市2400台联合收割机安装了“智慧农机”终端,具备定位导航、联动呼叫、智能测亩等功能,减少了“麦客”跨区作业在途时间,作业面积和粮食产量同时在终端和平台显示,有效减少人工投入。

许昌县红伟农机合作社的124台收割机安装了“智慧农机”终端。理事长李红伟说:“终端非常好使,1台收割机比以前少雇1个人,1季最少节省开支3000元。因为不用量地,收割机干的活更多,可增收5000元,算下来1台收割机多收入8000元没问题。”

“三夏”生产期间,许昌农机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对机收动态开展24小时监测,在县与县、乡与乡之间对作业机械开展余缺调剂,引导机手合理确定转移路线,有效应对了高峰期局部缺机难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

许昌还推出“网约农机”手机APP。农民扫描二维码下载安装后,可以方便地寻找到附近3公里到5公里的联合收割机,通过一键呼叫、一键导航,能够迅速与农机手取得联系,自主对接农机,及时完成收割。(完)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