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粤港澳大湾区 一体融入湾区、服务湾区发展
- 深圳特区报
- 2021-05-21 17:23:02
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港籍青年许之敏,在这里创立了深圳锋视科技有限公司。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走向世界!”
面对“大湾区大未来”采访团一行,他响亮地喊出了自己的梦想。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和许之敏一样,众多粤港澳青年纷纷逐梦大湾区,从这里起航,扬帆南海、驰骋全球。
支撑“许之敏”们的梦想,在于相较于全球其他三大知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面积、人口、地理位置、人才聚集和背靠祖国庞大市场优势,更有帮扶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
这里的发展腹地纵深更广,市场潜力更足、韧性更大,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正在加速形成。
大湾区,大未来。
心无界:同气连枝融一湾
“长虹飞架接珠江,相照相携同展望……”近日,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剧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粤剧省级传承人梁锦麟唱起一曲铿锵有力的粤曲《一桥飞架伶仃洋》,台下港澳交流团的青年听得津津有味。
梁锦麟唱的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唱的也是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不分彼此。
同属岭南文化圈,大湾区文化同气连枝,这是湾区人民的“心联通”。心无界,这是大湾区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岭南文化在大湾区各地以不同形式得以传承、创新、发展。
作为联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的主要纽带之一,粤剧曲艺的传承和创新一直备受关注。
“希望大湾区能够把广州、香港、澳门等地集合起来,把传统戏曲推广出去,让粤剧电影更受观众欢迎。”香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英表示。近日,由粤港澳三地知名艺人联手拍摄的电影《白蛇传(粤剧)》开机,这位深受大家喜爱的粤剧表演艺术家、演员出演剧中男主角许仙。
惠州市惠城区上塘街70号,东湖旅店,一座3层青砖楼房默默矗立,仿佛在闹市中诉说着惊心动魄的过往。80年前,“粤港秘密大营救”中,东湖旅店是这一著名历史事件的重要中转站。如今,这里已打造成为“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原装的地板、墙壁、实木楼梯扶手,革命战士用过的旧实物和一张张泛黄旧照片,是粤港两地“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生动写照。
2019年,深圳音乐厅,《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深圳交响乐团与澳门乐团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联合音乐会上演。精彩演绎的背后,是在共建人文湾区背景下,深圳和澳门两地在文化艺术领域发展合作上的创新实践。
心无界,行有方。
与世界上其他三大知名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两种制度、三种关税、三种货币。
一体融入湾区,服务湾区发展。
加快实施规则制度衔接,大湾区在“软联通”上下功夫。
便利港澳投资者开办企业的“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从前海试点向全市推广;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进制度集成创新出台若干措施,去年推出加强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等90项制度创新成果……深圳前海,一系列围绕金融现代服务业的创新试验正有序推进。
当前,粤港澳积极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规三地”,努力把制度之异变为制度之利。
营商环境规则对接取得新突破,在CEPA框架下探索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依托“数字政府”平台实现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有序推进,广东自贸试验区试点开展FT账户业务,累计276家广东企业在香港上市,200多家港澳金融机构在广东设立分支机构。
职业资格认可、标准衔接范围持续拓展,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2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三地食品安全、疫苗等技术标准实现互认,粤澳健康码实现快速转换。
“心联通”“软联通”,同气连枝,水乳交融,湾区一家亲。
行无疆:城际通勤畅一湾
乘坐广深港高铁,从香港西九龙到东莞虎门只要40分钟。但在东莞市市长肖亚非看来,缩短的不仅仅是时间。
“你在香港住40平方米的房子,在虎门就可以住200平方米;你在香港开公司养一个人,在虎门就可以养三个人。”肖亚非经常向香港年轻人推介东莞的创业和生活环境。
遥想当年,1978年9月,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就在虎门诞生。港商张子弥花了几乎一天时间,才一路颠簸来到东莞虎门,和东莞第二轻工业局合作,开创了这项全国“第一”。
如今,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超级工程建成通车,极大促进了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从香港驾车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香港往来广州、东莞等地缩短至1小时以内。
“过去,香港人来顺德最快的方法是坐船,一趟要4个小时,如今只要一个多小时。”珠江口西岸,在顺德工作的香港青年郭骏杰不由感叹。14年前,他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态来到顺德工作,现在已是一家年销售规模逾百亿元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加快实现“硬联通”。近两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现代化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工作在深圳、安家在东莞,31岁的张晓星把广深城际列车当成“通勤班车”,每天往返也不觉得累,他说:“常常一泡茶没喝完就要下车了。”
在大湾区立体交通网络中,城际铁路是实现“一小时生活圈”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已有7条城际铁路汇入大湾区交通网,在建的城际铁路还有9条。
未来的连接更为紧密。珠江两岸融合发展,充满巨大想象空间。
大湾区西南侧,澳门轻轨延伸横琴线已开工,4年后建成。届时,该线将使澳门与珠海并进而与湾区其他城市互联互通。从澳门出发,15分钟便可抵达珠海金湾机场,1个小时到达广州南站。
珠江口喇叭口形状中部,一节节沉管隧道沉入海底,“搭积木”般连接成深中通道,串起“深莞惠”“珠中江”两大经济圈。未来,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到中山翠亨新区,车程将从目前2个小时缩短至20分钟左右。
如今,广东已建成28条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其中3条通往香港、2条通往澳门,把三地紧紧连在一起。大湾区核心区,高速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8.7公里,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大湾区内,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速度越来越快。
路通财通,路畅人畅物流畅。越织越密的交通网络,为湾区内创新创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快速流动创造了良好基础。
得益于覆盖3地11城的多元立体交通网,像张晓星这样跨城上班的人越来越多。
深圳皇岗口岸,每天跨境往来于深港之间的上班族有4万人;
珠海横琴口岸,每天早晨,成百上千人从澳门进入横琴新区工作、办事;
货如轮转,效率更高。莲塘/香园围口岸、新横琴口岸正式启用,粤澳新通道、皇岗口岸重建项目等加快推进;深圳湾口岸货检通道、横琴口岸实现24小时通关,“合作查验”“一地两检”等创新举措落地,货物通关更快更便捷,创业协同效应更高效。
“硬联通”,流通畅,城际通勤,湾区生活不是梦。
创无限:澎湃动力聚一湾
11年前,还在香港读书的张云飞怀揣着无人船艇的梦想来到珠海创业。从“0”做到了“1”——他所创办的 “云洲智能”是中国第一家无人船艇民营企业,并拥有全球无人船艇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创新创业,就要选择大湾区。”张云飞眼中的大湾区是“宝藏之地”,三地不同教育体系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优势互补,是大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区别于世界其他湾区的独特优势。
位于深圳福田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内,香港青年何耀威致力于推广无创血糖连续监测可穿戴设备。与张云飞类似,他和团队在香港做基础研究,有了初步成果后落户深圳产业化并推广。
“香港有全球知名高校,培养了大量国际化科研人才;深圳拥有完善的科技产业及商业推广产业链,进入内地市场更为方便快速。深港两地形成合作、互补的良好局面。”何耀威说。
张云飞和何耀威的故事是大湾区协同创新的一个缩影。
创新人才在香港、澳门进行基础研究,在大湾区内的珠三角9市创业,将先进科研资源与发达制造业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向国内巨大的市场。“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大湾区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这是科技创新的“智联通”,也是企业与企业牵手、企业与市场深度融合的“企联通”。
创新创业需要营造良好的服务和平台。
在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内,对接国际先进科研规则、便利港人的深港科创“政策包”,在科研项目管理、基础研究、转化孵化、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24条举措;
在惠州仲恺港澳青年创业基地,符合条件的港澳创业青年,可以申请办公场地免租金、创业资金资助、住宿补贴、贷款贴息等……
类似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在大湾区内遍地开花。接近600个港澳青年创业团队活跃在大湾区,梦想的种子在大湾区纷纷破土发芽、开花结果。
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动船外机,正在湖泊中进行测试。
“松山湖是一块宝地,我们拥有一个天然的测试场。”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求学期间开始研究新能源船舶。“这里汇聚了粤港澳的人才,有深莞先进制造支撑,供应链企业大部分都在1.5小时车程内,是完美的创业之地。”
无论是在珠江口东岸的深圳和东莞,还是西岸的珠海和佛山,这些充满梦想的港澳青年,通过联结香港、澳门、内地及全球的高校、研究所、上下游供应链等资源,利用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打开创新发展的广阔天地。
湾区经济要经过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然而,在调研过全球四大湾区后,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穗港澳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光南惊奇地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恰好把这四个阶段的元素和机会整合在一起,同一个时间段同时存在,这是大湾区的显著优势。”
张光南还发现,除了采矿业外,大湾区内其他工业门类齐全,相比其他三大湾区完备。
湾区天地阔,发展大有为。
如今,湾区创新协同正瞄准“卡脖子”难题。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坐落在东莞松山湖,其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童欣介绍,散裂中子源科研申请中,港澳地区占四分之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还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快速推动创新资源跨境流动。
珠江东岸,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串联成大湾区“科创脊梁”;
珠江西岸,南沙科学城、中科院广州明珠科学园一期项目计划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
湾区腹地,中科院已布局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系统研究装置等多个大科学装置……
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呼之欲出,“科创大湾区”正加速崛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当前,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湾区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你追我赶。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使命,投身粤港澳大湾区,扬帆凭借力,奋楫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