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隐姓埋名”捐款19年

  • 中国新闻网
  • 2019-05-30 16:20:24

79岁老人“隐姓埋名”捐款19年:还活着就一直捐下去

报纸上刊登董锦成的匿名捐赠事迹 施紫楠 摄

(爱国情·奋斗者)79岁老人“隐姓埋名”捐款19年:还活着就一直捐下去

中新网湖州5月30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堆满杂志、报刊的书桌放在客厅正中央,墙角一摞摞捆绑整齐的旧报纸堆成半人高。一旁的破旧沙发上,还散落着当天的报纸。这是记者走进老人董锦成家看见的第一景象。

今年79岁的董锦成,是浙江湖州吴兴区朝阳街道朝阳社区一名退休老人,没有子女,一人独居。自2000年退休后,他用每个月省下的退休工资匿名捐助他人,一捐就是19年。

“隐姓埋名”捐款19年

“2000年,我在报纸上看见一个新闻,是一个7岁的孩子得了癌症。当时我的眼泪顿时就流出来了。”说起第一个捐款对象,董锦成至今记忆犹新。

虽然当时生活拮据,但董锦成还是拿出200块钱,寄到报社请其代为转交孩子家人,并署名“一个工人”。

资助对象写给董锦成的信件 施紫楠 摄

资助对象写给董锦成的信件 施紫楠 摄

自那以后,各份报纸上的民生新闻、“微心愿”等文章,便成了董锦成的重点研读内容。不论是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还是急需帮助的孩子,亦或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都是他帮助的对象。

董锦成的捐助金额也从两百变为两千,再到两万;署名也从“一个工人”“一个老人”变为“莫问谁”等。

谈及为何不实名时,董锦成摆了摆手,称自己只想默默地帮助别人,“做好事不需要别人知道,能帮到有困难的人,我就感觉很满足。”

董锦成谈起做人要善良 施紫楠 摄

董锦成谈起做人要善良 施紫楠 摄

目前,董锦成仍在资助的学生,便有两名在读研究生,一名在读本科生。

“我资助他们也是有‘条件’的。”董锦成告诉记者,他在选择资助对象时,除了家境困难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对方的品性,“我希望自己帮助过的人,能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在有能力之后去帮助更多的人。”

一切善行皆因受外婆和母亲影响

“从小外婆和母亲就教育我,做人要善良,多做好事,多帮助别人,这些我一直都记得。”董锦成说,自己坚持了19年的善行,皆是受外婆和母亲的教导和影响。

董锦成出生在浙江长兴一个小山村里,长辈善良、乐于助人的行为和品德从小便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以前家里穷,无法在经济上帮助他人,就只能在平时帮别人推推车,搬搬东西。”参加工作后,为了做好事,董锦成戒了烟酒,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全部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

直到退休,董锦成身上穿的衬衣仍是二三十元钱买的“地摊货”,耳朵上戴了几十年的助听器不好用了也不舍得换。每个月六千不到的退休金,他能省下五千,悉数捐赠。

记者看到,在董锦成的“读书笔记”中,抄录着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句话:“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品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因为喜欢读书看报,像这样的名言警句,在董锦成的本子上还有很多。

深知母亲秉性的董锦成,在2002年母亲去世后,往后每年都分别用母亲和“莫问谁”等名义进行捐款资助。

“一定要善良待人,这样别人也会用善良待你。长此以往,善意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整个社会就会变得很美好。”董锦成说。

董锦成告诉记者,等过几年自己老到帮不动了,便将母亲老房的20万拆迁款和自己余下的钱,全部捐赠给常看的两家报社,设立爱心基金,希望将爱心一直传递下去。(完)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