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食品安全谣言 需多方协同发力

  • 中国经济网
  • 2019-08-12 11:03:35

翟桂溪作(新华社发)

十几元一只的烤鸭是激素鸭、小龙虾生活在污水里、可乐能把整条鱼“溶解”、醋蛋液包治百病……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健康提示”,时不时就会出现在亲友群、朋友圈里,给不少消费者造成困扰。而只有让科学、理性、真实、权威的声音,跑赢伪科学占领朋友圈的速度,才能有效减弱、遏制食品谣言的传播和危害。

在我国,每天有243万家餐厅开门营业,13万家食品生产企业开工运转,价值310亿元的食品上架销售。食品安全谣言问题已然不仅是社会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对食品企业、行业带来的危害更不可小觑。前两年福建发生“塑料紫菜”谣言,就给整个紫菜加工行业造成了近亿元损失。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食品安全领域天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常常抱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另一方面,有关部门、经营主体和科学家的反应回击谣言速度也没能跟上信息社会步伐。更为夸张的是,随着短视频传播的兴起,食品安全谣言出现了方式视觉化、传播路径社交化等很多新特点。一些食品谣言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视频形式传播,比文字谣言更具蛊惑力。

值得肯定的是,这几年,相关部门大力开展食品安全领域谣言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不过,要破解食品安全谣言,仍需多方协同发力,形成社会共治。

首先,应该加强食品安全领域正面信息传播,积极披露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管信息和可靠信息。同时,通过搭建媒体平台,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普知识宣讲力度。

其次,要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立网络食品安全谣言监测、筛选、确认以及处置机制,形成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及时辟谣的闭环系统。

根据现阶段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特点,在辟谣同时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科普辟谣工作机制。食品企业、相关高校、专业机构应建立合作机制,广泛交流信息,通过拍摄科普宣传片、短视频等方式,实现食品安全辟谣内容的多媒体传播,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向公众普及知识,服务好广大消费者。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 法律支持:广东海新律师事务所 刘海涛 律师

粤ICP备18023326号-36未经授权不得镜像、转载、摘抄本站内容,违者必究!Copyright 2016 IGDZC. All Rights Reserved

广东之窗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