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宁夏——以石会友

  • 新华网
  • 2025-10-14 14:31:23


(资料图片)

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在贺兰山滚钟口的深处,岩石的脉络里藏着千年秘密。清晨,独自进山的广西游客王冰甜,与一位上山采风的制砚人不期而遇。

她们的目光投向险峰之巅的笔架山——那里是贺兰砚石料的源头,也是这场奇遇的起点。

清乾隆《宁夏府志》记载:“笔架山,下出紫石可为砚,俗呼贺兰端”。开采于此的石料,历经亿万年沉积,方得刚柔相济的质地。

几经辗转到达笔架山巅,制砚人轻敲一块原石,回声清越——这是能与端砚、歙砚齐名的瑰宝,素有“一端二歙三贺兰”的美誉。

“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董必武曾以诗赞颂贺兰砚的灵性。选石时需“相石俏彩”,依纹理定题材——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皆在石中隐现。每一块原石都是自然的手稿,等待匠人解读。

每一块石料,经由巧妙的设计,才能释放其原有的灵性。

刀锋过处,石料上的绿彩化作叶蔓,紫底映为云霞,顽石被赋予生命。

笔锋落纸,字迹润泽透亮——这方砚台不仅是工具,更是文人雅士“磨而不磷性相宜”的知己。

石上深浅双色,恰似这场相遇,广西的秀水相逢宁夏的崇山,在匠心牵引下共鸣。贺兰砚的技艺,正因这样的传递,从千年历史中走来,向未来绵延。

关键词: 贺兰 石料 笔架 一块 制砚人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