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I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 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在复旦大学上线 天天亮点

  • 新民晚报
  • 2023-06-27 15:00:32

“AI for Science”,这是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年来的积极探索。今天(27日),中国高校最大云上科研智算平台在复旦大学上线,意味着AI 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为基础研究、原创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一直用新方法寻找新材料,钻研介孔材料多年、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他对这个CFFF平台充满期待:“CFFF平台的上线就像我们拥有了一个‘大科学装置’,让做科研如虎添翼。实验科学的数据非常多,基于这一平台,如果可以通过文献数据找到设计一种材料的最佳路线,将会省掉很多时间,我们对物质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在赵东元看来,科研范式已经到了研究复杂体系的新阶段。“现在似乎没有出现像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没有量子力学这样伟大的科学发现了,为什么?实际上,我们现在是在复杂体系下来研究科学,当然要借助更多的工具、不同的交叉学科融合来共同推进科研进展,AI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也正因此,赵东元认为,AI for Science,既包含科学本身的创新,也包含AI等工具和平台的创新,“技术创新其实和科学创新现在结合非常紧密,科学的发展会促进技术的变化,而技术为人类提供视野、工具,也会促进科学的发展。”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刘智攀介绍,选择化学专业的人大部分开始时候都是对实验感兴趣,但实验做了两三年以后,有些时候会盲目,“你就是整天在调不同的温度,改不同的溶剂,然后改不同的合成方法。”

在本科阶段,刘智攀选修了第二专业计算机。博士期间以后,他转向了计算化学。从海外学成回国,头十年他一直研究理论计算方法。近几年,刘智攀开始建立一个实验室,通过理论计算的结果,去指导现在的实验室的合成等。

在刘智攀看来,AI在计算化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就是没有这个方法的话,以前很多的化学反应预测、结构预测完全没有法做。有了这个方法以后,现在就可以盲做,自动化地让计算机来帮我们设计一些结构,让计算机来帮我们设计一些化学反应,所以这是一个0到1的过程。”

随着CFFF平台的上线,刘智攀认为这给科研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新的机会。“当你把GPU卡和GPU卡全部给它超级连接起来以后,它可以做超大的模型。”刘智攀认为,这是加速的一个好办法,“我从很小的时候的梦想是这样的,那就是重复性试错工作必须得减少:比如说你本来要做100次实验,我能不能做两次就够了。”

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李昊,目前主要从事中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相关的研究。李昊团队近期发布了45亿参数量的中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伏羲,预测效果在公开数据集上首次达到业界公认的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集合平均水平,并将预测速度从模式的小时级缩短到了3秒内。这也是CFFF平台上孕育出的第一个大模型。

“基于CFFF平台的千卡并行智能计算,这样一个规模的大模型只用一天就完成了训练。传统的计算平台是很难做到的。”李昊介绍说。

“此前这一过程都是超算在做,而我们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方法更多的是数据驱动,也可以媲美数值天气预报的结果,但同时它的计算速度应该有近千倍的提升。”李昊又说。

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青年副研究员周阳主要从事计算社会科学,尤其是金融经济等领域微观行为方面的研究。他指出,不仅是理工学科,社会科学也需要足够的算力支持。

周阳举了一个“极端”例子: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刻画出来,把微观行为刻画与交互到极致,当算力足够的时候,我们就能够刻画出来整个社会的一个运行方式。

但以往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这样的数据和算力需求存在重重挑战。

当智算平台出现后,这些问题有了新的解法。“因为有了AI技术的出现,有了智算平台的支持,新类型的数据得以进入研究中。”周阳认为。“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硬件上的约束,这将加速了交叉学科的发展。原来大家有可能有很多好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软硬件融合的平台帮助,我们就没有办法将这样的一个灵感或者想法变成现实。有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解决算力方面的要求。”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