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饮冰踏雪护兴安——走近深山营林人_环球速递

  • 新华网
  • 2023-01-18 18:28:14

新华社哈尔滨1月18日电 题:饮冰踏雪护兴安——走近深山营林人


(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刘赫垚、徐凯鑫、张涛

天刚蒙蒙亮。一场大雪过后,黑龙江省漠河林场森林抚育队伍向山里进发,开始一天的工作。嘎吱嘎吱的踩雪声,回荡在大兴安岭山林间。

漠河林场是我国最北的地方林场。每年冬天,林场数十名职工都会组成森林抚育队伍,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作业点,进行营林工作。这个冬天,他们将完成2022年下达的6300亩森林抚育任务。

“要给林子创造好的生长环境,树木才能长得快,长得好。”有30余年工作经验的漠河林场营林工人邹庆河说,冬季,他们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要扛着油锯、割灌机等修剪病腐木、倒木,并把它们整理成堆。这样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发育。

在漠河林场森林抚育队伍作业点,工人进行林间清理作业。新华社记者张涛 摄

由于作业点分布在山林深处,工人们每天只能在齐膝深的“雪海”中徒步前行。“天太冷,风太大,身上的衣服和鞋加起来得有10多斤,还是扛不住,没多久就冻透了。”邹庆河说,干活出汗后再被风吹是最难受的。“身上又湿又凉,半天都缓不过来。”

进山作业前,林场会为队伍做足安全教育工作,但小磕小碰还是难以避免。除了防止被极寒天气冻伤,工人作业时还要避免脸被树枝划破,更需时刻注意头上方是否有已断裂的风折木等。“这要是被砸到可不得了,一定得当心!”邹庆河说。

冬季营林期间,工人们需要在“荒郊野岭”居住一个多月。山上没有信号,除了能和定期上山送补给的工友见面,队伍与外界几乎处于“失联”状态。

漠河林场森林抚育工人前往山林中的作业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涛 摄

从漠河市漠河镇北极村驱车约30分钟后,便可来到队伍居住点。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临时搭建的,可容纳20人左右的大帐篷,主体由木头、防水布和塑料膜构成,木头架起的大通铺就是工人的“床”,他们的衣食起居都在帐篷里。

吃饭时间到,营林工人闫秀艳在室外凿下几块冰,放在烧热的铁锅里将其融化,再放进白菜和冻豆腐一起炖。不一会,帐篷里饭菜香气扑鼻。“我们吃的都是从山下运过来的,用的水就是河里凿出的冰。”闫秀艳说。

虽然饭菜很简单,但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工人们就已经很知足了。有时他们的作业点离帐篷较远,中午赶不回来。早上出门前揣个馒头,午饭时就窝在雪地里,对付一口。

在漠河林场森林抚育队伍的临时帐篷内,闫秀艳用冰块炖菜。新华社记者张涛 摄

冬季的漠河,天黑得很早。下午4点左右,伴着渐暗的天色,工人们开始折返。袅袅炊烟从铁皮烟囱中升起,在夕阳与树林的映衬下,显得静谧而祥和。辛劳一天的工人们,没有网络和其他娱乐项目,在饭后聊聊家常,便沉沉睡去。

“苦点累点都没啥,就是想念家人。”营林工人庞姗姗第一次参与冬季森林抚育工作,面对艰苦的条件,她却十分乐观,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只是谈起自己还在上初中的儿子时,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工作结束后,一定回去好好陪陪孩子。”她说。

“护林这么多年,我眼看着许多树木从碗口粗长成盆口粗。”邹庆河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能够亲手守护好这片森林,一切都是值得的。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