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大凉山寻“路”人

  • 《瞭望》
  • 2023-03-13 16:29:40

◇让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动不已的是,2019年底,应急管理部调动“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将8台大型的挖掘机、炮机“吊”进了村里


(资料图)

◇随着种植养殖等产业日益成熟,村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

透过云层,阳光洒向西溪河峡谷。

一条柏油马路蜿蜒曲折,“劈开”崖壁,穿越云雾中的峻岭和峡谷,通向远方。

远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阿布洛哈村,这是这个只有31户人家的小山村清晨的“开机画面”。

在2020年之前,这个场景,村民们根本不敢想象。

出村,有一上一下两条路——向下,花五个多小时走到谷底,滑溜索渡金沙江支流西溪河;向上,沿羊肠山路爬崖壁,垂直落差将近千米,“悬崖村”因此得名。

“惊心动魄”的出村路限制了阿布洛哈与外界的沟通,经济也无从发展。

改变发生在2020年。当年6月,一条蜿蜒3.8公里的硬化路铺到了村口,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成为历史。

近3年后的2023年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阿布洛哈村党支部书记吉列子日从这条路出发,走向人民大会堂。他的步伐,一如当初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山,又带着改变家乡的壮志返乡时一样坚定有力。

从大凉山到大会堂,他一路讲述由修路而始的乡村“蝶变”故事,也带着村民们的期盼继续探路。“学习全国各地经验,我想为阿布洛哈村带回更新更宽的乡村振兴路。”

悬崖变坦途 畅通出行路

孕妇要临盆,经不起长途颠簸,有的半路就生下来了;有人病了,得集合全村劳动力抬七八个小时下山,有时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有人想卖羊,得背着它滑溜索越西溪河,再走三四个小时山路才能抵达最近的集镇……

这是阿布洛哈村的过去。

阿布洛哈,彝语意为“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个三面环山,背靠千米高崖的山村里流传着一句俗语,大意是这是个“欠债都讨不到的地方”。

悬崖峭壁上的羊肠小道“很陡,杂木丛生,但我从小就爬,爬了很多年。”吉列子日说,“因为我想上学,而这是唯一能走的路。”

1995年出生的吉列子日是走出村的第一个大学生。2017年,沿着羊肠山路,他又回到了家乡。“外面的世界为我的人生打开了一扇门,我想为更多的村民打开这扇门。”

当选村支书后,吉列子日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爬山书记”。因为每次出村要花四五个小时爬山,平均一个星期至少要爬三四个来回……

解决出行难,是块“硬骨头”。2019年,通村公路项目正式获批。“我跑去告诉村民,他们都不相信。花几千万给全村256口人修路,真的可能吗?”吉列子日说。

直到破土动工那天,“村民们才相信这次是真的要动了。”他说,“决战脱贫攻坚,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即便我们村是最后一个,也不会被遗忘。”

短短不足四公里的路,修通花了一年多。尤其修到最后一公里,要跨越一道400多米的峡沟。村内村外同时开工、中间搭建钢桥连接的施工方案确定下来了,如何把大型机械设备运进村,成了问题。

“我当时开玩笑说,用飞机把挖掘机吊进来吧!”让吉列子日每每想起都激动不已的是,2019年底,应急管理部调动“米-26”重型运输直升机将8台大型的挖掘机、炮机“吊”进了村里。

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昔日与世隔绝的小村庄焕发了新生机。承载阿布洛哈村贫苦记忆的老路还在,静静见证着这里的万象更新。

贫壤变沃土 致富路渐宽

以前很多制约发展的难题,顺“路”而解。

材料运进来,安居工程让村子更宜居了。吉列子日带领全村按照方便群众生产、上学、就医的原则,争取、整合彝家新寨、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规划建设钢结构安全住房,同步推进建入户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

“村民住进了带小院的新房,门前可以养花种菜;村里新修了农家乐,方便接待游客;小学校舍也翻修一新。”吉列子日自豪地说,村里的马都卖了,家家骑上了摩托车,有几户还买了汽车。

山货运出去,产业发展让村子更兴旺了。路没通的时候,吉列子日就带着乡亲们种脐橙、核桃,但“卡”在了物流上。如今,阿布洛哈村里种着400亩芒果和脐橙,建成了占地600平方米的黑山羊养殖基地和300平方米的黑猪集中养殖基地。

随着种植养殖等产业日益成熟,村人均收入已由2006年以前的不到200元提高到2022年的11034元。“有些村民还用电商平台销售蜂蜜,最高每年收入两万元。”吉列子日说。

为了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吉列子日引导带领群众从牛耕人种、种植单一、自给自足的传统耕作方式向集约化、商品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结合阿布洛哈村的自然禀赋,应种尽种、宜养则养。

依托政府的产业扶持基金,阿布洛哈村先后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从项目论证到栽培技术,吉列子日邀请专家全程指导;从硼砂喷洒叶片防止落花落果,到圈养大牲畜以免伤害幼树,他带领村民们全程参与。

如今的阿布洛哈成了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人迹罕至的地方”正变得越发“名不副实”。“花几千万给全村256口人修路,值得吗?”在吉列子日看来,村子的变化早已给出了答案。

新风替旧俗 带来新思想

“爬山书记”现在有了新外号,叫“修路书记”。

吉列日子带领村民打通“出行路”,拓宽“发展路”,还在努力改变当地落后观念,消弭“看不见的贫困”。

过去,一些村民不重视教育。吉列子日定期召集会议,给村民讲知识的重要性。“有时也会为了说服几个‘顽固分子’采取特殊手段。”吉列子日曾经组织村里一些不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进城,“不提供任何帮助,遇到困难打电话给我们,我故意反应‘慢半拍’,让他们感受一下不识字带来的困扰。”

在吉列子日的引导下,村里孩子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目前村里共有人口256人,在上小学和初高中的就有108人。“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飞回村庄的第一只“归巢燕”,吉列子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回到家乡,在寻找机遇的同时,为村庄注入新鲜血液。

如今,阿布洛哈村正在布局乡村旅游产业。“我们规划的特色项目‘星空营地’就是年轻人出的点子。”在阿布洛哈村,每当夜幕低垂,星星在飞。“过去,美丽的星空只有我们自己能看到,未来,我们想邀请更多人一起看。”吉列子日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常清潭 实习生 柏琳琳 张曦月)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