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丨新疆是个好地方

  • 新华社
  • 2023-05-08 20:17:04

新疆,据说只有去到那里,才能感受到壮阔与苍茫。

面对着雪山、冰川、湖泊与戈壁、沙漠,左手是烤肉,右手是烤馕,总会想起电视里的那句广告词——“辽阔疆域,无限风光,新疆是个好地方”。这一次,有幸作为新华社“国道之行 从雪山奔向大海”报道组的成员,在沿着219国道行进的几千公里旅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新疆好地方”这句话的丰富内涵。


(资料图)

4月6日拍摄的赛里木湖。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融合的美食与风光

顺着G219国道从喀纳斯到叶城,最直观的感受其实只有一个词——融合。

俄罗斯族同事王菲的加入,让报道组本身也成了民族融合的团队,一路上采集文字、图片与视频,呈现的也是全媒体融合的报道。

在生活着25个民族的边境小城——塔城市,报道组受当地俄罗斯族大哥曹卫江的邀请,来到了他经营的农庄,参加他的家宴。俄式的木屋内放着显眼的套娃以及各种充满民族特色的装饰品,能容纳20人就餐的大圆桌旁是一块宽敞的空地,木质的地板踏上去吱吱作响。

各族亲友在老曹的家宴上伴随音乐声和歌声起舞。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皮肤白皙、高鼻深目的俄罗斯族少女安娜主动介绍菜品,“在塔城,几乎每顿饭都有民族融合的特色。像这个抓饭,是维吾尔族的;油香是回族的;列巴还有俄式的土豆和鸡蛋,是俄罗斯族的美食;包尔萨克是哈萨克族的;当然,我们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等很多的民族都会做各式的糕点。”

俄罗斯族女青年安娜为参加家宴的亲友介绍当天的菜品。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欢声笑语间,由6个民族组成的一大家子品尝着融合的风味,俄罗斯族大叔国加和维吾尔族乐手沙塔尔演奏着欢快的舞曲,不论成年人还是小朋友都来到桌旁的空地上随着音乐起舞。欢快的氛围中,兴头上的沙塔尔弹奏热瓦普越弹越快,大叔国加用脚打着拍子,一边演奏手风琴一边紧盯着沙塔尔按弦的左手,急切地想要跟上沙塔尔的节奏。维吾尔族舞曲、哈萨克族民歌、俄罗斯族踢踏舞轮番登场,陶陶然之间,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作为记者的我们也不禁动情,与大家一起齐声合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以塔城市为例,像老曹家这样的多民族家庭有5000多户,全市不同民族结婚登记率达20.9%——在新疆,各民族早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开。

除了美食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在新疆,风光也是“融合”的。

雪山、森林、戈壁、草原、沙漠、河流、湖泊……复杂的地形、多样的地貌带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体验。报道组驱车一路南下,坐在副驾驶的同事费茂华占尽了位置优势,让我们羡慕不已,不过能以更广阔的视野欣赏路上的美景,他自然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昏昏欲睡之时,费茂华还在专注地拍摄前方的风景,当我们睡了一觉后睁开眼,发现他还在拍,就是这么一位“人肉行车记录仪”拍下了几十段素材,让我们做成了一个融合报道——《在新疆开车为什么需要行车记录仪》。

如今每当回想4月新疆的风光,脑海中就是这样一幅场景:远处是白色的雪山,近处是褐色的石头山,水量不大的河水在静静流淌,草原尚是一片深黄。如此色彩融合的美景之外,耳畔总能响起在喀纳斯禾木村遇到的那位广东大叔焦急的声音,“太美了!太美了!这才刚到第一站,两张卡都拍满了,小伙子你有没有内存卡,卖我一些吧,拜托了!”

今夜能否见到星芒

当你开始尝试拍摄星空,你就注定无法入眠。

出发前,本想着拍点马和警犬的第一视角视频素材,我就把一个运动相机装进了相机包里,没想到如今的运动相机已有了拍摄星空视频的功能,于是在同事的提议下,报道组开启了一个极具挑战但是人见人爱的小项目——拍摄星空。

在G219国道的起点——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的喀纳斯景区内,3月底的天气还没有变暖,路边的积雪还很厚,有的地方依然可以看到被白雪完全包裹着的汽车顶棚。报道组抵达到219国道零公里纪念碑的第一天晚上,同事李响带着我来到纪念碑旁边架设好了设备,由于视频素材拍摄时间需要三个小时,其间要保证运动相机位置不动,我们采取每人值守一个半小时的策略,李响带着相机和三脚架,也开始同时拍摄星空照片。一个半小时后,我来“换班”时,李响拍摄正欢,不愿回去。

3月28日夜晚拍摄的G219国道0公里纪念碑。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太有意思了,我再拍一会儿就走。”他不断变换着角度,又拍摄了近半小时。李响恋恋不舍地带着相机回去了,临走时还不忘叮嘱穿着军大衣的我注意保暖,因为他的脚已经冻麻了。

随着设备的更新,之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如今机器可能几秒内就能解决,就比如星空视频的合成工作,拍完就能看到最终的呈现效果,如此一来,拍摄的过程和体验反而更加珍贵。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在红其拉甫边防连拍摄星空。

一路上,报道组每看到地标建筑,就会相视一笑,默契的眼神中我们在内心互相询问:“今夜能否见到星芒?”在阿拉山口,我们记录下国门处轮转的星光以及穿梭的列车灯光;在红其拉甫,我们记录了璀璨星空下迎风飘扬的国旗。

红其拉甫夜晚的风很大,4000多米的海拔让人夜里睡不踏实,于是拍摄星空成了一种很好的缓解方式。赵戈老师带着我连续两晚爬上一个小山坡,用摄像补光灯来照明,将设备摆好,并用石块压上,免得被风吹走。在这个离星空更近一些的地方,我们拍摄到了一路以来星芒密度最大的星空。虽然在高原的夜晚爬坡不易,但大家都乐在其中,举头望着满眼繁星,对于边防战士的敬佩油然而生。

↓ 点击视频,观看红其拉甫的星空

这里的人们爱家乡

人总是眷恋故乡,禾木村长大的苏卡就是这样的人。

3月30日,苏卡骑马回到马场。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就像爱我的母亲一样。”当面对镜头时,这个能纵马驰骋于山水之间的汉子略显腼腆,但却无比坚定地说道。采访结束时,下午的太阳拨开云层,将苏卡背后的雪山照得发亮,我能在苏卡的眼中看到光。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有一句质朴的“我在这儿工作,就为村民干一点实事”,但是我知道苏卡是深爱着这片土地的,因为作为外地人,当我们第一次跟随苏卡的马队登上观景平台,将宛如“人间仙境”的禾木村尽收眼底时,心底就不由涌起一股要守护好这里的力量。

3月30日日出时分拍摄的禾木村。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心中有了情怀,他乡也是故乡,山东小伙崔洪武已经和妻子刘欣将家安在新疆。

“我心里有一种情怀,我从18岁到这,感觉这个地方就像第二故乡,所以我选择留在这里。”回忆起自己的选择,崔洪武说,“对我自己来说,心里面是一种骄傲和自豪。我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我的第二个故乡。”

4月3日,崔洪武(左)、刘欣和警犬康欣在国门前合影。 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崔洪武和刘欣都不是本地人,在阿拉山口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工作,注定要与父母分离,采访中,当我们让他们俩互相评价对方时,两个人都哽咽了,在监视器里我能看到刘欣眼中的泪花,在耳机中我能听到走去另一个屋子里的崔洪武擤鼻涕的声音,那个时候,小两口应该是想到了远离家乡相互扶持的点点滴滴。采访结束时,崔洪武说计划尽快要一个宝宝,他们准备把双方父母轮流接到新疆来。“我们在新疆这边是真的是成家立业了。”崔洪武笑着说。

身在边疆,祖国就是家乡,新兵高光辉第一次到国门执勤巡逻时就深有感触。

“看到国门的那一刻我的心里肃然起敬,我觉得自己的工作非常神圣。”高光辉说。

报道组到达新疆军区某边防团红其拉甫边防连驻地的第二天,就赶上新兵高光辉跟随老班长周林平去红其拉甫国门及附近的一个点位巡逻。在海拔近5000米的中巴7号界碑前,周林平特意让高光辉和他一起为界碑描红。

4月13日,边防连战士在红其拉甫国门巡逻。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作为一名刚入伍的新兵,能来到红其拉甫边防连,是无上光荣的。我们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连队,你来到这个连队,一定要继续发扬我们‘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的红其拉甫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刻苦训练,将红其拉甫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周林平一边描红一边对高光辉说。

“是!班长,请您放心,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红其拉甫人,定不负祖国对我的期望。”高光辉回答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很清晰。帕米尔高原4月依然白雪皑皑,一片白茫茫之中,描红后的界碑更加鲜艳夺目,伫立于风中。

4月13日,周林平(右)和高光辉在中国和巴基斯坦边境7号界碑处执勤。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包括红其拉甫边防连的官兵们在内的所有中国军人发自内心的誓言,正是他们以身许国、浴血奋战,铸成今日中国之富强基底。

4月10日,在阿合奇县哈拉奇乡阿合奇村,46岁的阿不都别克在家中练习《玛纳斯》说唱。 新华社记者 赵戈 摄

一路走来,沿着G219国道我们用镜头记录了许多新疆故事,回看素材时我发现,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不论是对于“另一半”没有族别要求但一定要留在塔城生活的俄罗斯族姑娘安娜,还是用柯尔克孜语讲述自己如何热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族非遗传承人阿不都别克·俄斯坎,亦或是为因公牺牲的各族英雄接力守护陵园53年的艾买尔和艾尼瓦尔父子……大家都在骄傲地讲述着家乡的故事,都在用行动守护着自己热爱的家乡。

策划: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杨植森、赵戈

编辑:侯俊、吕帅、张铖、周大庆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