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名高中生共摹《清明上河图》

  • 中国青年报
  • 2023-02-13 09:26:47

15名高中生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受访者供图

“那是中国古代很长、很著名的画”是大多数人对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最初印象。对长春市第一五〇中学同学而言,也不例外。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宝级文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这个中学的15名高中生仅用时一周时间,就按照原画比例临摹了整幅《清明上河图》,完成了一次00后少年与传世名画的跨时空碰撞。

这15名高中生是学校伯虎画社的成员,来自高一和高二年级,临摹《清明上河图》是画社成立后的首秀。

当画社指导老师段英子告诉学生们要临摹这幅名画时,大家几乎个个都瞪大了眼睛:为什么要临摹《清明上河图》?

中国历经3年抗疫,久违的市井生活气息重新再现,这让段英子想到了描绘北宋时期繁荣景象的《清明上河图》。而伯虎画社成立的初衷正是传承和创新传统国画艺术,让学生们有走近国画、亲手绘制国画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提升文化自信。

加入画社的学生并没有太多的美术功底,为了让大家有持续的积极性,同时保证作品的完整度,段英子把临摹难度尽可能降低。

她尝试了毛笔、中性笔和圆珠笔等多种笔,搭配素描纸、水粉纸和宣纸等多种纸,最后她发现,圆珠笔和宣纸搭配最合宜,学生们最易上手。“临摹的意义大于对艺术水准的追求。”段英子说,难度太大、门槛太高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望而却步。

尽管难度降低,但这仍是一件“庞大的精细活”。《清明上河图》线条密集复杂,细节多,要绘制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各类牲畜,大小船只,以及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临摹时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力。最初,段英子认为一个月能完成就很不错。

参与临摹的学生被分成5组,每组3人负责绘制其中一个部分。“太有挑战性了,令人激动。”参与临摹的高一学生贺椿骄说。

临摹画作时,学校还未放寒假,学生们就各自利用每天自习课时间,来到画室,埋头绘制。贺椿骄和小伙伴们觉得这个“大工程”很有趣,画作中买东西和开船等场景,让贺椿骄一边临摹一边沉浸其中,仿佛自己就是画中人,画起来就不想停。

“热爱是一种能量,尤其恰到好处地临摹后,别提多高兴了。”高一学生龚君威平时活泼好动,只有画画时能坐得住板凳。临摹中,龚君威不小心制造了一段“小插曲”。有一次,他误把中性笔当成了圆珠笔,导致画面出现了大片模糊。已经临摹了近一米的作品只好放弃了。

“当时我都呆住了。”龚君威自责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团队拖了后腿。但大家不仅没有埋怨他,其他小组的成员还主动帮忙重新临摹。原本需要3个人画3天的工作量,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一天时间就重新赶上了进度。

除了段英子的指导外,参与的学生们也会互相切磋技艺,例如衣服的纹路如何下笔更好看,船上的花纹和拥挤的行人如何能描得更清晰……

“虽然学业发展是高中学生的主业,但只要合理安排,艺术熏陶和学业发展便可相互促进。”长春第一五〇中学副校长刘春说,学校支持并鼓励像伯虎画社这样的创新实践,应该为高中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关键词: 清明上河图 市井生活 传统文化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