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是怎样饮茶的?来,一起体验宋茶文化由“品”到“玩”的美|全球今头条

  • 大象新闻
  • 2022-12-09 14:30:33


(相关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陈艳辉 李国强 实习生 李诗阳

采访约在了12月8日上午,冬日的阳光刚刚好。走进皇宋大观园一家民宿的四楼,一场精彩的“宋式点茶”正在上演。古色古香的屏风前,展示点茶技艺的老师从熁(xié)盏到和膏,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茶汤开始出现细腻的茶沫。经过连续“七汤”的心血倾注,一盏宋式茶汤就完整呈现在眼前了,端起饮上一小口,闭目回味。

为了传承弘扬宋茶文化,很多开封人都前赴后继。其中,开封市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开封市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宋代茶艺非遗传承人王东就是杰出代表。他曾多次奔赴福建,收集整理宋茶资料,钻研印证;他在建瓯市研究茶树品种,仿制蒸青研膏茶工艺,恢复宋代皇家贡茶的制作工艺;他复原宋代茶艺技法成功申请为开封市非遗项目,将鲜活的宋茶文化再现于世。谈吐温文尔雅的他,为研究与传播宋代茶历史及茶文化付出了十几年的光阴,和那盏茶汤一样充满故事。

“‘七汤点茶法’来自宋徽宗赵佶撰的《大观茶论》。” 从2008年开始,王东就开始沉迷于探寻宋茶文化。他以《大观茶论》等历史文献为依据,潜心研究,终使“点茶”重现开封。在老师展示茶艺的过程中,王东向记者娓娓道来:“宋代斗茶”首先要润筅、熁盏、置茶粉、调膏。所谓“调膏”,是根据茶盏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杯盏里,再注入适量沸水,调和茶末如浓膏油,以黏稠为佳。调膏之前,还须熁盏,就是烤茶杯的意思。

据王东介绍,润筅、熁盏、置茶粉、调膏准备就绪后,接着是重头戏——“七汤点茶”。第一汤,环注盏畔,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汤面如疏星皎月;第二汤,茶面环绕一周,急注急止,击拂既力,汤面色泽渐开,珠玑磊落;第三汤,注水和二汤相同,击拂旋转,汤面如栗纹蟹眼;第四汤,注水稍少,下筅幅度大,速度减缓,汤面如轻云渐生;第五汤,注水稍多,运筅轻盈,动作充分,汤面如结霭凝雪;第六汤,轻拂汤面,汤面如乳点饽然;第七汤,观察汤面,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汤面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会凝而不动,谓之“咬盏”。“要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汤痕,这种汤痕能保持较长时间紧贴盏内沿而不退,这叫‘咬盏’。”王东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述了斗茶的过程。当白如雪的茶沫随着茶筅的拂动来回波动,汤面如波涛般涌向盏沿,仿佛马上要溢出。此时,茶艺师手中的茶筅随之轻轻拂动,汤面又向另外一个方向涌去。这样的“回合”与“对决”正是“宋式点茶”的精妙所在。“七汤点茶”结束后,茶艺老师坐在茶台前深深呼出一口气,闭目养神,那是在给予这次点茶满意的总结。一会儿,她又拿起茶匙,用调制的茶膏在乳白的汤面上写上了“大象新闻”字样,古典与现代的碰撞,让人更加神往这盏神奇变幻的茶汤。

近年来,开封市大力弘扬宋茶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不断推动开封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每年的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重大活动中,都会开展“仿宋斗茶展演”、“建盏文化周”等活动,从而让更多人走进开封,了解宋茶文化。

“宋茶里面处处都有讲究,从茶艺到茶叶本身、茶盏的质地,样样都是值得探寻的宝贵文化。我们遵循古籍来进行尝试,尽可能地去还原宋茶。”王东说。目前,跟随王东学习茶艺的有数千人,最小的“茶宝”只有3岁,年龄最大的60多岁,其中还有来自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学生。在文化研究和具体实践上,王东发表了大量关于宋茶文化著作,还联合作家李开周共同创作《宋茶》一书;他还利用宋茶文化知识,首先仿造出宋代蒸青研膏茶“龙团凤饼”,填补了茶史的空白。

“目前,‘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在我省各地不断释放特色技能活力,和很多同仁一样,我一直不停地在探索中国制茶技艺,寻找更加科学的制茶方法,让咱们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新光彩,让宋茶文化再次从开封走向世界。”采访最后,心里怀揣梦想的王东说起话来,依然是他惯用的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其中不乏宋茶文化多年来对他的陶冶和滋养,那是一种灵魂上的契合与共生。

关键词: 娓娓道来 闭目养神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