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 | 回家

  •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 2022-01-26 12:01:02

半岛全媒体记者 邬明洋

“故园今又浴春晖,万紫千红接翠微。美景如斯堪共赏,深情最是盼君归。”春节临近,宋代诗人陈章的一首诗又勾起了无数游子对故乡的思念。然而,心中是亲情,归途是疫情。一连三年,新冠肺炎病毒阻隔了无数人回家的脚步,每年最重要的团聚时刻,无数人因此憾而缺席。

对于离家千里的荆平而言,最让他牵挂的是已80岁高龄的奶奶。1月19日,农历腊月十七,奶奶的身影通过老家院里的摄像头,出现在荆平的手机屏幕上,独自一人擦玻璃、扫院子,等待儿孙们归家团圆。荆平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已经做好了准备,在不违背两地防疫政策的前提下,不让奶奶的愿望落空。

以下是荆平的自述——

“留守老人”

奶奶生于1942年,和爷爷一生共生育了5个子女。1990年,刚刚47岁的爷爷因病去世。转过年来,我的小叔走出老家重庆市奉节县的大山深处,坐船沿长江而下,来到湖北省宜昌市闯荡。随后的几年里,除了嫁到济南市商河县的大姑以外,我们一家,包括二叔和小姑也相继离开故乡,举家搬迁到宜昌市夷陵区的农村定居。

有了这次走出大山的经历,小叔、二叔、小姑还有我父亲,就有了到更远的地方闯荡谋生的想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小叔、二叔、小姑还有我的父亲相继到广州、深圳、厦门、沈阳、长春、大连、青岛、上海、武汉、湖州、喀什等地打工,我和两位叔叔以及姑姑家的堂表兄妹,一共7个孩子,自然而然地成了留守儿童,全部交由奶奶照顾。

年幼的记忆里,面对新搬迁的居住地,人生地不熟,当地人还会偶尔欺生,奶奶独自一人用她那瘦弱的臂膀,在小叔那漏风漏雨的三间土屋里,为我们这个大家庭留守的娃娃们,撑起了一个安全的庇护所。

我儿时记忆最深的美味就是奶奶做的臊子面,烟熏的腊肉切成条,煎几个荷包蛋,佐以少许蒜苗制成臊子;柴火灶大火将水烧开,下面,一份美味的臊子面就成了我们几个孩子争抢的美味。

时过境迁,如今,当年的7个孩子,除了小叔家的云云只有10岁还在上小学外,其他都已经长大成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堂弟钟钟和我的妹妹在宜昌当地工作生活,周末偶尔能回农村家中看望奶奶,其他时间,奶奶都是一个人呆在小叔家里。

一年之中,奶奶最期盼的时刻就是春节,她的子女和孙子、孙女以及外甥从全国各地陆续回到家中。而她最伤心的时候,就是过完春节,我们又要奔赴各地工作,又剩下孤单的她,一位曾经照顾7个留守儿童的“留守老人”。

监控里的惦念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平度市工作,离家数千里。去年春节临行前,我和奶奶长谈了两个多小时,目的就是劝说她跟着我一起到平度生活一年。好不容易说动她勉强同意了,结果还是在临行前变了卦:一是担心在平度住不习惯,还会给我添麻烦;二是她要替我小叔守好家。我小婶在2016年11月因患乳腺癌去世,留下当时仅有5岁的堂弟云云。奶奶时常在嘴边念叨,“我得替他们守住这个家,让这个家像个家”。

可是奶奶年事已高,还会经常出现头晕的症状,为了及时关注她在家中的情况,也为了缓解她一个人的孤独,小姑一家临去新疆喀什打工前,为奶奶装了监控。监控摄像头有前后两个,前面可以看到院子里的情况,后面可以看到奶奶打理菜地的情况,我和小叔以及另外3个兄弟姐妹,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查看家中的实时画面,并可以与奶奶实时对话。

监控装好后,只要天气好的日子里,奶奶白天都会搬着椅子坐在前院,等候我们随时与她对话。监控里、阳光下,鸡叫、鸟鸣、猫慵懒地在院子里踱步,奶奶坐在椅子上择菜,不了解的人看了会说,好惬意的一幅画面,而我读出的,则是奶奶内心的孤独以及对亲人的惦念。

大年三十的奔赴

算起来,这已经是我,包括所有中国人经历的疫情之下的第三个春节了。

2020年春节我没能回家,那是我在平度买房后过的第一个年。在奶奶的传统观念中,新房的第一个春节必须有亲人“暖窝”,寓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那年的1月17日,腊月廿三,北方小年这一天,当时78岁的奶奶在父亲的陪伴下,不远千里来到平度市我的家中,为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新房“暖窝”。也因为疫情,我和奶奶相处了3个多月。

那段时间,我开车带着奶奶来到青岛海边,逛了极地海洋世界,奶奶生平第一次看到了海豚、伪虎鲸等海洋动物表演,尽管她玩得很开心,但还是在嘴里不停地嘀咕:“让孙子你多破费了,要是你爷爷不走那么早,还能看到这些该多好……”

2021年1月20日下午,农历腊八,疫情之下的第二春节临近。当天,平度市确诊两名从外省返回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患者,疫情防控形势骤然吃紧,全国各地倡导鼓励大家就地过年。在和奶奶的沟通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个疫情又来了,那你们还能回来吗?要是走不脱也没有办法啊,我给你熏的鸭子、香肠、草鱼到时候只能给你们寄过去……”

2021年2月1日,腊月二十,距离除夕还有10天,我临睡前在家人微信群里看到二叔拍的一张奶奶的照片,奶奶坐在火炉旁眯着眼,满脸愁容,原来是小叔在群里说他过年不回去了,而且包的工程也没有挣到多少钱。

2021年2月4日,父亲从深圳的工地上直接回到了我在平度的家中,根据宜昌当地的疫情防控措施,回家之后需要隔离,我们大概率是回不了宜昌陪奶奶过年了。当我告诉奶奶这个消息时,能明显感受到奶奶失落的心情。

没想到,一个好消息在腊月廿九晚上传来。妹妹来消息说,老家的防疫措施松口了,平度回去过年的不需要隔离。当晚,父母和我商量,第二天就是年三十了,回去也赶不上年夜饭,而且我们在平度当地过年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不回去了。

思乡之情能消除各种犹豫,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刚刚起床便找到我,“要不咱还是回去吧,别你奶奶在家想我们。”就这样,我们匆匆收拾了一下东西,在大年三十的上午10点启程,开车向着家的方向奔去,一路狂奔1300余公里,直到晚上10点才顺利抵达家中。那时,奶奶、二叔、小姑已备好年夜饭,我们有幸赶上了零时除夕放烟花的时刻。看到我们到家,奶奶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不让奶奶失望

2021年12月2日,临近年底,我与坐在艳阳下的奶奶通过视频监控对话——

“听说这个疫情又多了,你们过年能回来吗?”

“目前疫情还不是很严重,奶奶,你放心,到时候无论如何我也想办法回去。”我知道奶奶的担心,于是向她承诺道。

2021年12月5日,监控里,蓝天白云,阳光正好,听说我们过年会回去,闲不住的奶奶在监控下洗萝卜、切萝卜干,这是我们小时候她经常会准备的家常小菜,好吃下饭,她说要给我准备一些节后带回平度。

2022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十七,监控里的奶奶已经提前擦起了玻璃、清洗大门、打扫院子……等待我们归家团圆。而我也随时关注着平度和宜昌两地防疫政策的动态,充分做好回家过年的各种准备,在不违背两地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不让奶奶的愿望落空。

(文中荆平为化名)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