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精彩看青岛 | 越传统,越新潮!青岛热刮国潮风 时尚青年敢不同
-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 2022-05-14 07:35:55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闻廷
青岛,一座凭海临风的美丽城市,齐风鲁韵交汇,欧亚风情迷人。如今,这座青春之岛、时尚之城,国潮风起,给城市更添魅力。在这里,身着汉服出行不再让路人感到稀奇;曾经阳春白雪的古典舞蹈在大众中流行;听评书、写书法等文化活动备受年轻人追捧;传统武术表演成为网络才艺直播热门……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表达,是年轻人的选择,也是这座城市的新色彩。
1
“阳春白雪”落地
广场舞跳出古韵
五岁开始跳舞,曾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参与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演出……舞蹈老师孙琳林,对于近些年古典舞在青岛的发展很有发言权。
孙琳林的古典舞“只此青绿”造型
孙琳林在朋友圈中有“仙女姐姐”的昵称,当记者看着这个身材挺拔的青岛女孩从远处走来,即便是穿着朴素的休闲服、口罩遮住半张脸,依然能从人群中一眼将她认出。
“我小时候学跳舞时,不管是市面上的演出环境,还是孩子们对舞种的选择,中国古典舞都算是比较小众。可能大家只在影视剧里见过,觉得离自己挺远,而且也不像国外唱跳组合那种舞蹈容易速成。”孙琳林对古典舞以前的大环境比较无奈,“因为中国古典舞是融合性比较强的舞种,融合了中国戏曲、武术、杂技,甚至对舞蹈背后的文化典故都要充分理解,才能跳出独有的情感和气韵,它的‘形、神、劲、律、气、意’一样都不能少,对人气质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孙琳林作为平度实验小学舞蹈队的领舞,被潍坊艺术学校的老师选中,走上了专业舞蹈的道路,“我从11岁开始,天天6点起床练晨功,早功结束就是一天的专业课,技巧、毯功、剧目……晚上还会安排加训,就这样日复一日。”
长期古典舞训练,让孙琳林有种仕女图上走下来的古典气质
11岁的小姑娘,独自在外地接受日复一日的专业舞蹈训练,记者不禁感慨,如今孙琳林骨子里的挺拔和气场不是没有原因的。刻苦训练,让她的古典舞专业技艺与日俱增,2011年~2013年连续三年参加央视春晚的舞蹈节目。
“作为中国人能登上央视春晚,对我来说是件特别荣耀的事情,当时全家都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少年时代最让孙琳林开心的事情,就是站上大舞台的自豪感,“每年参加春晚回来,给邻居小伙伴展示与明星的合影,都能收获一片羡慕声。”
孙琳林的古典舞“只此青绿”造型
孙琳林笑称,那时她跳舞是喜欢上台的荣耀,其实长大后回头想想,最感谢的还是曾经古典舞训练给自己内在带来的成长,“我觉得自己比同龄人更能吃苦,情商也更高吧。一上舞台,戏大于天,那些‘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古典舞训练要求,已经融入了我的骨血。”
“近几年,大家对古典舞的热情明显提升,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学古典舞。”孙琳林觉得,如今在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大众对古典舞的认知也越来越高,“甚至在阿姨们的广场舞中,都会融入古典舞元素。看着阿姨们拿着中国团扇舞动起来,我特别感动,觉得古典舞已经融入青岛市民的生活中,让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能感受到舞蹈的快乐。”
孙琳琳多年的舞蹈训练功底扎实
“现在青岛的古典舞大环境越来越好,幼儿园小朋友从四岁半起就能参加少儿舞蹈考级,不管是走职业道路还是考学,道路都越来越宽。”孙琳林向记者展示着学生的演出照片,“女孩子学过古典舞,那种神采是掩盖不住的,愿将来她们的人生道路上,舞蹈生柔韧而骄傲的风骨永存。”
2
汉服穿成日常装
非遗缠花做起来
“以前我出门,经常会被围观、拍照,现在大家都淡定多了,因为像我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不再是什么稀罕景儿。”赵小乔说起这两年上街的“待遇”,感慨如今市民已经逐渐接受街头出现汉服装扮,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尝试,这让她十分开心。
赵小乔穿着自己制作的汉服弹古琴
赵小乔是青岛汉服圈里知名的“汉服姐姐”,粉色的褙子、淡黄色的宋裤,再配上过腰的长发,她漫步街头就像是从仕女图里走出来的穿越者。
“汉服的叫法其实是不准确的,很难说哪种款式的衣服就是汉服。”赵小乔向记者说起她对汉服的理解,这几年她已经从单纯的汉服爱好者,变成能动手做汉服的小裁缝、推广汉服文化的博主以及制作汉服头饰“缠花”的手工艺人。
赵小乔从小就是个喜欢传统文化的姑娘,大学里是文学社的成员,属于那种开口唐诗、闭口宋词的文艺女青年,而迷上汉服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纯觉得好看,“穿起来美美哒”。
汉服是赵小乔每天日常出街的造型
赵小乔的第一套汉服,是2012年从网上购买的,穿上之后兴奋了好久,但有一点让她很郁闷,就是这套衣服虽然好看,但是质量和面料都不过关。“衣服不是戏服,美美的衣服,当然要能穿出去。”赵小乔觉得,衣服就是用来穿的,既然买不到中意的汉服,那就自己动手。
想到做到,赵小乔买来缝纫机、拿起剪刀自行制作。为了找到满意的款式,她逛博物馆、看学术资料;为了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唐朝服装,她还特意去参考敦煌壁画。
当赵小乔把自己制作的衣服分享到汉服圈子里,立即得到很多爱好者的点赞,找她求衣服的人越来越多,后来她索性辞掉白领工作,专心当起裁缝。
“现在汉服圈,大概分复古派和改良派。讲究百分百复原古代服饰的叫复古派;在传统服饰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汉服可以让喜欢它的人正常穿出门,这就是改良派。”赵小乔说自己算是改良派,她希望汉服能作为一种穿衣风格,出现在大家的衣橱里。
比如,赵小乔设计的唐宋风格的圆领袍,远远看上去就像是一件牛仔裙,但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衣服的特别之处。像是袖子,虽然经过了精简,但还是能遮住手。赵小乔说,这就是古人的观念,衣服一定要把身体全部遮住,只有这种设计才合“礼”,而在她设计的衣服中,这种合“礼”的小细节全部被保留下来。
随着大家对汉服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赵小乔已经把细节研究到了穿汉服时的配饰上。
“女孩子穿汉服时,总想搭配一些适宜的饰品尤其是头饰,所以我就开始研究缠花。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或者铜丝扎成的胚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等美术品,源于北宋、盛于明末清初。”赵小乔通过微博了解到非遗工艺品缠花,认真研读了缠花的历史、制作流程后,尝试着自己手工制作缠花,还开了网上商城进行售卖。
赵小乔希望,把自己热爱的事情变成事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传统汉服的新魅力。
3
评书走近老百姓
免费演出数百场
传统曲艺,观众可以和演员面对面,甚至现场互动。在青岛,就有免费体验传统曲艺的好事,而且已经坚持多年!书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也为本土曲艺新生力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舞台。
2017年,青岛市文化馆发起并开设“青岛群星书场”,这也是省内首家公益性的曲艺书场,完全免费观看,每周五晚上准时开讲。作为“青岛群星书场”的负责人,刘宗琦已经在书场表演200多场,见证了书场由最初的平淡到如今大受欢迎的发展过程。
刘宗琦正在群星书场演出
刘宗琦目前讲的传统评书剧目《丑娘娘》,已经到了第二十八回。评书演员每次登台近一小时,相当于声情并茂地演绎一集电视剧。而与电视剧不同的是,评书演员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表演,一会儿是旁白,一会儿是小姐,一会儿是丫鬟,一会儿是老爷,一会儿是书生,全场一个人演了一出大戏。
刘宗琦每次上台演出之前,都要拿出一下午的时间来准备,手里用A4纸打印的台词就有厚厚一沓。这些稿件,他必须自己先吃透了才能讲解给观众听,所以每次至少有一万多字的台词,对演员的考验相当大。
刘宗琦已经坚持免费的评书演出200余场
“我觉得很过瘾。”刘宗琦这样解释他的心情,“我从小练基本功的时候就背绕口令,这些词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而且面对面演出相当于现场直播不能出错,所以每次演出都让我有种亢奋感。”
刘宗琦从小就热爱传统曲艺,2007年还在念书时,他就在济南拜知名相声、快板表演名家萧国光先生为师。毕业那年,刘宗琦还参加了CCTV-3《挑战主持人》栏目,获得月冠军。因为勤奋,刚毕业的刘宗琦靠着演相声,一个月就能挣一万多元,这让他成了同龄人中的高收入者。
刘宗琦评书演出剧照
虽然收入可观,但是作为一名基层演员,刘宗琦有时候还是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
记得有次在饭店演出,一个歌舞节目结束后,我和搭档上台了,刚要开口说话,台下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客人扯着嗓子嚷起来,说让我们滚下去,他想看跳舞。”那场演出,刘宗琦和搭档强忍着愤怒,讲了5分钟之后草草收场,离开了那家饭店。
虽然经历过挫折,但年轻的刘宗琦从未放弃。“作为年轻的曲艺人,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是作为一名文化馆曲艺干部的责任。”刘宗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7年,“青岛群星书场”刚开始的时候观众并不多,而且主要以老年人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书场每到周五晚上都热闹非凡,在满堂的观众当中,年轻人的数量逐渐增加。大家会把演出的精彩片段发布到社交平台上,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喜欢评书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
如今刘宗琦的年轻粉丝越来越多,每周五都会准时来到书场听书。
在刘宗琦看来,与其说“青岛群星书场”是个小剧场,不如说它是个窗口,是让老百姓尝试了解中国传统曲艺,进而尊重和热爱传统曲艺的窗口。“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望向这扇窗口,然后发现窗口背后的大千世界。”刘宗琦满怀期待地说道。
4
夜市也有书法摊
题字折扇成时尚
当你走在台东夜市上,身边鳞次栉比的摊位让人目不暇接,卖小吃的、卖玩具的、套圈做游戏的……熙熙攘攘的人流,有时会在一处不显眼的拐角处停滞片刻,那是全夜市最安静的摊位——郑兴量出摊了。
郑兴量在练习书法
郑兴量是一名专职书法老师,去年他突发奇想,何不摆个书法摊位呢?
“街头跳舞的叫街舞,我在街头写书法会不会创造一种‘街书’呢?”郑兴量向记者开着玩笑,其实他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人流量大的街头,让更多人看到书法这种中国传统文化。
郑兴量的书法摊位不为赚钱,“基本上卖的不如送的多”。
有人想买扇面,郑兴量会根据顾客的需求,用毛笔写上题词,收费只要白扇面的进货钱。“不亏钱就行,有人欣赏我的字,我就很高兴。那些题上小诗的小书签,我经常直接就送了。”郑兴量觉得自己反正要练字,在家里练也没人看到,不如拿到夜市上,有缘人喜欢就拿走,愿意停下来聊聊书法也好。
“我肯定不是青岛写书法最好的人,不过要是算赠送作品数量,我可能还数得着。”郑兴量一边开着玩笑,一边把一个写着“健康成长”的小书签,送给一个被妈妈抱着的小宝宝。
郑兴量每天练字时间至少三小时
当记者问起来,在夜市上写字会不会受到干扰或者感觉不好意思。郑兴量说,他在夜市上写字丝毫不会觉得羞涩,甚至被人认可的时候还很骄傲。
作为专职书法老师,郑兴量更希望如果有人欣赏他写的字而来拜师学艺,那就最好不过了。
“我虽然年龄不大,不过从17岁开始,就当我老师的助教,后来自己也当了老师,算起来也是个年轻的老教师了。”郑兴量是福建人,受到家人的影响,从五岁就开始接触书法,后来为了拜师学艺更是从福建直奔青岛,拜了中华书画家联合会青岛分会会长陈文宏为师,后来就留在了青岛。
郑兴量学习书法至今,最大的感受就是写毛笔字这件事,“不再是传统印象中退休老人家才干的事,在我的夜市摊位上,反而年轻人感兴趣的最多。”
“以前很难想象,现在年轻人去夜店蹦迪,都要带着一把写着毛笔字的折扇,这才叫时尚。”郑兴量告诉记者,他生性安静从来没去夜店玩过,不过年轻人不管带着他的扇子去哪里,都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普及。
“我觉得软笔书法是中国人传统的书写方式,书法作品也不该只出现在高高在上的博物馆里或者艺术品拍卖会上,它同样可以融入老百姓的生活里。我还帮一个路过摊位的小伙子写过情书,他后来带着女朋友回来感谢我,女孩觉得那封信比手机打字浪漫得多。”郑兴量说道。
5
武术直播成热门
小伙想当李小龙
近年来兴起的热门主播们,才艺展示从常见的唱歌、跳舞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螳螂拳、双节棍等中国传统武术项目,频繁登陆直播间。青岛小伙罗刚就是一名武术主播,近年来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不下雨的夜晚,他都会准时出现在五四广场上进行户外直播。
每到夜幕降临,五四广场上歌声飘扬,有弹唱的艺人手持吉他面朝大海放声歌唱,也有像罗刚一样安静地耍着双节棍的杂技艺人。
罗刚在进行双节棍表演
罗刚每晚都穿着一身黄色带黑线条的运动装,他给自己的定位是青岛版李小龙,梦想是能当李小龙一样的功夫明星。
不管路过的市民和游客发出怎样的惊呼,罗刚依然一副世外高人专心练功的架势,目不斜视。“太酷了!”不少路人一边围着拍照一边喝彩,一副双节棍在罗刚身边像流星一样环绕,看不清移动只能感受到武器的轨迹似乎在发光闪耀。他眼前的手机里,单条表演视频播放量超百万。
罗刚的人生理想就是成为“青岛李小龙”
罗刚今年25岁,青岛人,八岁起开始痴迷武侠片,把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看了一遍又一遍。13岁正式进入体校系统学习武术,主修散打、螳螂拳、双节棍……
“双节棍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的说最早记载于我国战国初期的墨子兵法,也有传说是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反正不管哪种说法,双节棍的演变过程都是伴随着古代战争的需要而发展的,所以说它是一种具有实战性的武器。”罗刚说,他刚开始练双节棍的时候,幻想能像电影里的陈真、李小龙一样一个打十个,也要像李连杰一样参加全国武术大赛拔得头筹……
少年时有一次练“腾空飞脚”,他在水泥地上没有站住脚,落地不稳导致膝盖内侧拉伤,还没好利索就着急训练,做侧空翻时又一次拉伤了,“那次受伤让我走路都一瘸一拐,什么都干不了,回老家养了两年伤”。
罗刚在影视剧中的大侠造型
养伤过程中,罗刚开始琢磨自己的出路,他想把以前猛练的实战派向表演性上过渡,“毕竟时代变了,日常生活不是打打杀杀的武林,比起杀人技,好看的演出更让人喜闻乐见。”
于是,罗刚把注意力放到了怎样让演出效果更精彩上,从夜光棍、击打蜡烛到带冷焰火表演,也许“武林”少了个打斗实战的高手,但青岛的文化演出市场上多了个多才多艺的精神小伙子。
“一场演出五六百块钱,多的时候一个月演出20多场,婚庆、开业这些场合,打双节棍都显得热热闹闹的,很受欢迎。”罗刚白天演出、晚上开直播,每天天一亮就像小时候那般早起练晨功,“虽然现在是以武会友,不打实战跟人比武一决高下了,但是身上的功夫不能丢,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三天不练同行知道”。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罗刚还在自己的直播里带货,“我带货不卖东西,只卖双节棍课程。”
罗刚给记者展示他视频下方的小购物车,点开里面都是双节棍课程,“基础课45分钟,30元一节;提高课45分钟,60元一节。销量挺好的,男女老少都有咨询的,播着播着就见下单提示灯闪烁”。
罗刚说,他很多玩双节棍的朋友,都是从大学社团开始练的,如今青岛十几所高校联合举办的双节棍联盟大赛已经办了十二年。“我梦想借助网络平台,双节棍能延续李小龙时代的辉煌,不管谁来当这个李小龙第二,我都愿双节棍这项运动能够走得更远。”罗刚满怀憧憬。
其实在青岛,不光是这些国潮文化现象,更有诸多国潮产品和品牌被制造和走红。传统和创新在这个开放前沿交汇,包容精神和时尚浪漫共舞。相信更多中华优秀文化元素也会在这里发展壮大,走出国门,走向海外。
关键词:
- 活力精彩看青岛 | 越传统,越新潮!青岛2022-05-14
- 5月13日0时至24时青岛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2022-05-14
- 北京加强供给货足价稳 多措保障配送不停2022-05-14
- 中国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放缓 央行将积极主2022-05-14
- “瑕疵品”没瑕疵,“临期商品”不临期?2022-05-14
- 市场监管总局对知网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2022-05-14
- 中国这十年 | 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取得实质2022-05-14
- 中国这十年 | 中国自贸协定数比十年前增2022-05-14
- 中国这十年 | 金融风险整体收敛 总体可控2022-05-14
- 中国这十年 |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历史2022-05-14
- 中方就联合国建设和平融资阐明立场2022-05-14
- 法国4月CPI同比上涨4.8% 通货膨胀问题仍然显著2022-05-14
- 中国新型直升机AC352完成民航局审定试飞2022-05-14
- 北京:这些人群可自愿缓缴基本养老保险费2022-05-14
- 北京西城制定中小微企业帮扶指引2022-05-14
- 省市劳模体检标准提高至每人1000元2022-05-14
- 宁德时代获2022年国际电池储能奖2022-05-14
- 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发布山洪灾害风险橙色2022-05-14
- 福建省中小学(幼儿园)第二批名校长名单公2022-05-14
- 福建中部地区出现暴雨 转移1161人未接到灾2022-05-14
- 今年启用三所新幼儿园,崂山区普惠园覆盖率2022-05-14
- 广东一季度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超九成2022-05-14
- 夏日青岛老城区:属于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风景2022-05-14
- 深圳地铁集团为商户减免约1.5亿元租金2022-05-14
- 受暴雨天气影响 澳门往返深圳蛇口所有航线2022-05-14
- 市南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江苏路街道中队落实2022-05-14
- 广东湛江本轮疫情仍在快速发展 本土确诊病2022-05-14
- 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全面摸排整改自建房隐2022-05-14
- 从“70后”到“90后”:这群人坚守一线为民2022-05-14
- 市南区综合执法局中山路街道中队开展检查,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