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镇打牛房、午山村地契……20年,数千件藏品,记录青岛历史

  •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 2023-05-17 21:30:16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盛锡福的帽子、民国时期的药罐、民国时期的茶桶、与青岛相关的连环画本……在市南区云南路街道的一个居民楼内,有一个历史文创工作室,经常展出与青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相关藏品,吸引众多居民前来参观。5月17日,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记者来到该工作室,工作室主人、民间收藏爱好者邹勇介绍,收藏20年来,他珍藏了数千件青岛本土古籍文献,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年间。在5月18日博物馆日当天,他还将在此举办“西镇历史文献特展”。

收藏数千件藏品


(资料图片)

“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历史,他们承载着社会的变迁。”邹勇说,故纸堆里观历史是一件非常美妙而奇特的事。

在邹勇的历史文创工作室内,展陈着他的部分藏品,都被整齐地安放在玻璃柜内,邹勇介绍,这里有海鸥照相机、盛锡福的帽子、药罐、茶桶还有很多文献。

这些只是邹勇藏品的冰山一角,更多的藏品被他安放在了仓库内。“需要什么系列的内容我就选出什么内容的藏品。”邹勇说,目前他已经收藏了数千件青岛本土古籍文献,最早可追溯至清康熙,可分为文献类、证件类、教育类、契约类等三十余个品类。

在众多藏品中,有一件让邹勇非常宝贝,那是一套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至新中国1952年,记录青岛200多年土地流转的制度变革的《午山村王氏家族地契》,“这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宝贝。”邹勇说。

邹勇收集的这些文献资料,其实政府也都在做,但与高大上的资料相比,邹勇的这些小收藏中有一份市井的温情。“这是贴近我们生活的,这些物品都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实实在在在用的,他们让现在的我们与先民们产生链接。”

邹勇是聊城人,今年56岁,是一名自由职业者,1985年在青岛当兵,开始了青岛的缘分,退役后留在了青岛。2003年在朋友的影响下,开始了青岛历史文献的收藏,从那时起,造访藏友、逛文玩市场、逛博物馆就成了邹勇的生活日常。别人眼中不起眼的老物件,都成了他心尖儿上的稀罕物。

邹勇展示他收藏的“打牛房”的老照片

为了寻找藏品,邹勇去过四川、海南、福建等地,也都从这些地方买回来过与青岛相关的藏品。

今年五一假期,邹勇去到了新加坡、中国澳门等地,“既游玩又开阔一下眼界。”每去一个地方,博物馆是邹勇必打卡的地方,“通过馆藏物品能了解当地的历史,也能知道自己的收藏所处的水平,学习之后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反正有钱就基本全花在了买藏品上了。”为了收藏,邹勇错过了三次买房的机会,直到自家的老宅拆迁,邹勇一家才住进了楼房。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一个老证件就是一段过去的记忆。每一件物件邹勇都能滔滔不绝地说出它的历史、故事以及与自己的缘分。

“比如这几张青岛屠宰场的照片,就记录了位于西镇的‘打牛房’的历史变迁。”邹勇说,说起“打牛房”,老青岛可以说是人人皆知,它就在云南路食品厂附近的观城路65号,65号甲曾是岛上老字号万香斋食品厂厂址,其名字还有屠兽场、屠宰场、宰畜公司、青岛食品公司市南肉制品加工厂等。

多年前,一次偶然机会邹勇了解了高唐郭氏、潍县郭氏和即墨郭氏的一些基本情况,也知道了曾在青岛国民政府时期工作过的郭锺禄,所以郭锺禄这个名字就印进了他的脑海,他曾住观海一路27号,是当时财政局屠宰征税处的技佐之一。

后来在购买一份1932年资料的时候,邹勇恰巧看到郭锺禄的钤印,虽然纸张经水漫漶,还有虫蛀,实在难以上手,但资料珍贵,所以邹勇没有过多犹豫,就购回了,而这份资料就是关于观城路宰畜公司的。

再后来,邹勇又相继购得两张屠宰场的明信片,是日占早期和后期的场景,为更好地了解历史,邹勇还携带明信片在实地拍过一些照片。

“这几张照片拍摄的地点都相同,但呈现的景色却不同,这就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变化。”邹勇说这些照片将会在5月18日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100余件与西镇相关的珍贵藏品,其中有青岛食品厂的相关资料等。

“收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需要先了解历史,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物件。”邹勇说,这是一个藏品和藏家相互认识的过程。

珍藏青岛记忆

随着收藏的物件越收越多,邹勇计划着可以开一个民间文献陈列馆,可以让自己的这些老物件有个好归宿,2021他正式注册邹勇历史文创工作室,2022年云南路街道为其提供了一个空间,专门展陈他的部分藏品并定期开展系列展览,让更多人了解青岛历史。

“西岭山上俗人家, 一书一猫一壶茶。 莫问余生何所寄, 故纸堆里参晚霞。”这是邹勇的内心写照也是他未来追寻的道路。

“这些藏品来到我手中走一遭就是和我有缘,未来他们的归处也要随缘,但在我手里我就不辜负每一个藏品。”邹勇说,未来他计划将每一件藏品的历史故事写出来,通过这些故事珍藏青岛记忆。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