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滚动:与你同热丨哪些人易溺水?如何瞭望救援?记者体验海水浴场一线人员工作日常

  •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 2022-08-08 22:27:36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雷

8月7日,农历立秋,但天气并未因“秋”而凉爽,白天的气温均在30℃以上,辛勤工作的劳动者依然在高温下努力奋斗。夏天,海水浴场是天然避暑之地,每年会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来此游玩。高温下,有一群人守护着大家洗海澡时的愉悦和安全,他们就是海水浴场的救生员、安保人员、专职医生、保洁人员等。当天,记者来到石老人海水浴场,登上瞭望塔,坐上摩托艇,走进医务室,体验了海水浴场一线人员在高温下的付出。


(相关资料图)

瞭望塔上的两位救援人员

地面实测温度46.8℃

记者一早来到石老人海水浴场办公室时,工作人员王守伦跟记者说,最近白天沙滩上的温度接近50℃。见记者将信将疑,他拿出了测温仪,走出离办公室几步远的沙滩上,手中的测温仪显示的温度为46.8℃。

“哎吆,乖乖,太烫了,太烫了”,这时一位操着南方普通话的女士一只手提着鞋,另一只手拽着裙子,光着脚从沙滩向海里走去,显然她不太了解夏季的海边,本想优雅地走,却变成了一路小跑。

手中测温仪显示温度为46.8℃。

记者手机里显示的实时气温为32℃,“这还不是沙滩上最热的地方”,王守伦说道。

就是在近50℃的环境下,身着工作服的浴场保洁人员来回走着,拿着工具在沙滩上仔细检查有没有垃圾,“走一圈看看,有些游客可能会随手扔些东西,我们就要随时打扫,保持良好的环境,让来玩的人高兴”。

保洁大姐说,在这样高温环境下工作已经习惯了,没有什么不适应的,累了可以在岸边找个风凉的地方休息一下,喝点温水。喝温水比凉水解渴,这是她在高温下工作多年实地总结的“经验”。

找人也是常规工作

记者在岸边看见,有不少身着救援标准色橙色救生衣的人,或在岸边驻足,或在瞭望塔上观望海面,或在水中来回走动,这就是记者要体验的第一站——救护。

石老人海水浴场救援队队长辛克好早早地在3区等待记者,他已经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了,和印象中的海边人一样,他和队员们的皮肤都被太阳晒得黑里透红。他说,“这几天特别热,人多的时候会在下午3、4点钟,上午的人还不算多。”

救援队队长辛克好随时看着海面。

“救援不仅包括海上的,也包括在岸上的,岸上的主要工作就是找人”,辛克好跟记者先说起了岸上找人的事。“上上个周末,有一天光找人就有70多起,是目前找人最多的一天”。

“不论是找老人还是找孩子,成功率是100%,一般丢不了,只是暂时见不到。一般有家长找孩子,也有孩子来找家长,找老人的情况有但不多”,辛克好回忆总结了以前的情形,“孩子的年龄从二、三岁到十几岁的都有,这些两三岁的孩子能丢多半是家长看护得不好,自己太好玩了,我就记得有一次,一个外地的家长把孩子放在岸上,自己下海就去游泳去了,孩子在岸边哭找不到家长了。有的孩子年龄稍大一点的,自己就回到住的地方去了,这样的例子也有。不过最远的一次找人,最后好像在秦岭路才找到”。

辛克好说道,“丢孩子的家长,那种感觉我们感同身受,那种着急的样子让人都很操心,甚至有的都在地上打起滚来了。找到孩子后,这样那样感谢的话说不完,有不少家长都下起了跪”。

辛克好说,其实家长们这些感谢的话真不用说,把孩子看护好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大家都引起重视,避免发生此类事件。

岸边救援人员

遇困多出在“不摸潮水”

辛克好话锋一转,又跟记者说起海上救援,“我们海水浴场按工作区域划分为1至4区,有2艘海上摩托艇,有一个大瞭望塔和4个小瞭望处,负责救援的有30来人,海里防鲨网的直径东西大约1200米。”

辛克好说,海上的两艘摩托艇来回巡逻,一旦发现游客去了深水区,会及时吹哨劝离,让其尽早上岸。另外在一大四小瞭望塔,会配置相关人员,观察海面。

“分工有负责观察和下水救援,如果事发在浅水区能直接救援的我们直接救援,如果在深水区我们会跟海里的摩托艇提供方位,让摩托艇快速赶来救援。”他说道。

“在救援中,我们遇到最多的就是外地游客,用咱们本地话说就是‘不摸潮水’,对海浪和海里的危险了解不够。还有些本地人,喝完酒后非要下水,当我们看到这种情况,不论他们是否会游泳,都要劝阻,但是这种情况多数不会听劝告,还会推搡我们的救援人员,为了不出事故,只好和他们一起下水,直至他们安全离开。”

正在这时,话机里传来情况,水中有人上岸需协助,远远看到摩托艇立刻开到了岸上提供的指定方位,在水中协助游客上岸。救生员、摩托艇驾驶员李杰介绍,是来自河北的一家四口使用3个游泳圈在海里游泳,往回游的时候出现了困难,被救援人员发现后协助回到了岸边。

李杰说,“我们摩托艇日常在海面的工作,首先检查一下防鲨网,其次就是检查一下游泳区内有没有其他的安全隐患。一般人少的时候十五分钟一趟巡逻,如果人多的时候两艘艇交替循环不间断巡逻,在深水区发现游客劝其返回,如果在深水区有需要帮助的人,会第一时间赶往现场”。

就在李杰跟记者介绍时,在海中另一艘摩托艇把一位游客送上岸后,又继续驶向了深水区。这次被协助上岸的是一位来自湖南的小伙子,身上还套着游泳圈,“我刚才看到一起来的同伴往深海里游,我想拉他一把,结果我不了解海浪,我也不会游泳,就被卷了进去”,小伙子带着一点后怕又带着歉意跟岸边的救援人员解释道。而救援人员也正好跟他普及了一下海中游泳的基本常识和安全注意事项,经过教育,小伙子连声说感谢。

各司其职不敢放松

石老人海水浴场安保人员徐国刚五十多岁了,跟记者交流时带着一腔沙哑的崂山腔。不过,据他讲,自从浴场开放以来,几乎天天喝胖大海吃金嗓子喉宝,就这样声音还是这几天最清晰的了,前几天都说不出话了。

“有些人就是不听劝告,我又是个急脾气,我带着大喇叭反复喊,甚至在水里面对面地劝。海水浴场分游泳区和非游泳区,当有人进入非游泳区,我们安保人员就立刻用大喇叭劝离,最远时走到离岸七八十米的地方。发现危险情况,我们也会及时和救援人员联系”。

据徐国刚总结,最不听劝告的人群就是年龄在二三十岁的外地游客,很难劝,“也许是觉得年轻,对大海的危险不在乎吧”,他有些生气又无奈地说道。

记者又登上了石老人海水浴场最高的地方瞭望塔体验。近8米的瞭望塔登上去后,整个海水浴场的海面和沙滩便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驻扎在此的朱光元和徐正洪因此是整个浴场两个“高人”,从海水浴场开放期的7月1日到9月25日,他们从早上到晚上七八点钟,除了轮流上卫生间和吃午饭都要在塔上,而且要时刻目不转睛。

救援人员在瞭望塔上教记者如何发现问题。

他们对记者说,“我们天天接触阳光,皮肤都早已退过几层皮了。平日里退潮的时候这里非常热,一般在40℃之上,而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这里又特别冷,我们会换上保暖的衣服,温差太大了”。

“天天在这里,有时候也有中暑的感觉,因此也常备着藿香正气水这样的药。但是我们这里是整个海水浴场最高的也是唯一的瞭望塔,关系着来这里游客的安全,我们只能克服自己的困难”。

“我们要判断游客带泳圈下水的状态,一般在浅水区还好说,在深水区有两种情况需要及时判断,如果游客正常游动也没问题,如果有出现带泳圈并漂浮现象,那就及时向救援队长汇报。平时需要眼睛不能离开海面,离开岸边较远就要一直观察。另外还要观察一旦海中有游客聚堆,多半是有海蜇出现,有些好奇的游客会伸手去摸,从而导致危险,所以要及时发现并告知”。

记者体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医护室,这里的两位大夫都姓刘,按他们的说法,就叫老刘和小刘吧。平日里他们在医疗机构工作,每年海水浴场开放的时候就常驻在这里。

当天记者体验时,没有出现需要医生救助的游客,但是在此之前,曾有不少游客接受过他们的治疗。据他们讲,平日工作主要是接收到救援队的信息后,对需要救助的游客展开治疗,一般是去现场给一些受外伤的游客处理一下,再就是这个季节海蜇蜇伤比较多,也会及时治疗,如果情况严重会及时联系医院。他们也会给游客发有联系电话的便民卡。

“游泳时抽筋是比较常见的,每年也会有脱臼现象,会现场帮着游客及时治疗。”游泳时溺水、热射病他们都见过,中暑这几年比较少了,但是有些游客有低血糖,没吃饭就下海游泳容易出现问题。

据海水浴场办工作人员陈红林跟记者介绍,虽然浴场的开放时间是早九点到晚六点,但是所有岗位的人一般都是早到晚退,只要游客还有,大家就要坚守岗位,有的岗位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下班。

关键词: 海水浴场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