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新!青岛好人丨免费午餐?这个真有!平度一小老板已为80个老人送了769顿饭,他是头脑发热吗?

  •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 2022-09-05 08:39:04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永端


(资料图片)

9月1日上午,初秋的烈日炙烤着平度大地。

豪德财富商贸城的青岛平食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楼前,身材高大的小老板张海龙与张鲁兵将饭菜抬上食品运输车,两人驾车驶向4公里外的孙家张村。他们此行,是为村里老人们送去当天的免费午餐。

张海龙刚将保温菜桶搬进村委大院的日间照料中心,室内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鼓掌的是满屋子的老人。掌声是老人们对张海龙这个小老板,为他们做的769顿免费午餐的赞许!

张海龙为老人盛菜。

“很香,很香”

每天上午8点,张海龙会准时出现在自己的公司。 9月1日这天,也不例外。上午9时55分,张海龙指挥着餐饮公司的员工,将最后几筐馒头搬上食品运输专用车后,又乘电梯上到了公司餐食的操作间。

“老人的饭菜做好了吗?”张海龙站在操作间内,向厨师喊了一声。

“已经做好并装好了。”对方回应着,“在熟食间里”。

回应传来后,张海龙径直走向熟食间。此时,是上午10时。

熟食间里的张鲁兵正忙着将两大桶菜和一大盆米饭,准备放到电梯上运往楼下的餐车。

“今天给老人做了什么饭菜?”张海龙乐呵呵地询问张鲁兵。

询问发出时,张海龙的嗓子是沙哑的。多年前,张海龙骑自行车时,摔倒的自行车把戳向了他的嗓子,医院为他受伤的嗓子做了一个小手术。自此,张海龙的嗓音略微沙哑了。

“今天为老人做了两个菜,一个猪肉炖大白菜豆腐和木耳,一个是粉条萝卜丝。”张鲁兵说。

此时的张海龙来到保温菜桶前,揭开了桶盖,一股热气和香气迎面扑来。

张海龙(右)与张鲁兵将饭菜抬上食品运输车。

“很香,很香。”张鲁兵边说边盖上了菜桶,又揭开了旁边的一个米饭盆盖子,米饭盆里装满了热气腾腾的米饭。

“昨天给老人做了馒头,今天是米饭。”张鲁兵说,“每天都调剂着吃,换不同的口味。”

张鲁兵所说的老人,是同和街道孙家张村的80名70岁以上老人。如今,这个村里的老人,每天都可以吃到一顿由张海龙餐饮公司免费提供的有滋有味的午餐。

张海龙正和张鲁兵交流着,一名工作人员来到面前,要与张鲁兵一道将饭菜抬下楼。看这名工作人员过来,张海龙赶忙说他和张鲁兵一道将饭菜送到楼下就可。

说完,张海龙和张鲁兵将菜和米饭搬到了电梯里,两人进了电梯。

电梯门打开,张鲁兵和张海龙一道将两大桶菜和一大盆米饭抬到了停在电梯口不远处的一辆餐食配送车上。

张海龙(左)与张鲁兵将饭菜抬上食品运输车。

两人连同记者上车后,车门“咣当”一声被拉上了,身兼司机的张鲁兵启动了汽车发动机。他们上午的目标是4公里外的孙家张村。

烈日炙烤着大地,餐食配送车驶出了商贸城南门右拐,沿着一条林荫小道驶向商贸城外的一条主干道。

这条林荫道路,张鲁兵载着饭食行驶了多少次,他已记不清了。雨天时,他会沿着商贸城的水泥路行驶,但鉴于水泥路时常堵车,只有天晴时,他才会沿着这条土路行驶。

“土路近,还不堵车。”他说。

免费的午餐

穿过林荫路,车辆很快驶向了前往孙家张村的那条主干道。

此时,是上午10时50分。

通常情况下,张海龙或张鲁兵在送餐前不会电话联系孙家张村网格村支书孙聚琴。当天出发前,张海龙也没有联系孙聚琴,而是直奔位于村委大院里的“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初衷是让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每天至少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食。

如今有些农村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或在同村居住却无暇顾及老人。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村里专门在村委会大院装修了70多平方米的三间房,摆上了桌椅、床铺,安装了空调,给老人营造舒适的就餐与休息环境。

6年前的孙家张村只有6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这一数字已经上升到了80名。农村的老人爱拉呱,上了年纪往往不爱做饭,或吃饭能凑合则凑合,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立后,村里所有的老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家。往往是,一到上午10点,有些老人就背着手踱着步或拄着拐杖,甚至蹬着小三轮车,从家里乐乐呵呵地来到了照料中心。因为所有老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份惦念——在照料中心可以美美享受一顿“免费的午餐”。

张海龙将饭菜搬进日间照料中心。

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老人需要舒适的就餐环境。夏天或冬天,孙聚琴会安排村干部在老人到来前先打开空调。9月1日这天10点,村干部就早早将空调打开了。

和往日一样,陆陆续续出了家门的老人们来到了照料中心,他们手里都拿着自家带来的餐具。很快,凉爽的房间里热闹了起来,谈笑声此起彼伏。

这天,孙聚琴和几个村干部也在村办公室。餐食配送车行驶了10分钟,从主干道一个右转弯,驶进了村两委大院。见餐食配送车来了,孙聚琴和村干部出了办公室,乐呵呵迎了上来。

张海龙拉开车门,跨出了车外。孙聚琴主动上前,与张海龙握起了手,连连欢迎餐饮公司张老板亲自来为老人送餐。

事实是,不是每次送餐张海龙都事必躬亲。尽管如此,但身为小老板的他也时常来到这里看看老人,为老人打打菜、聊聊天。在这里,村干部熟悉他,村里的老人也都熟悉他,

下车后的张海龙并没有过多与村干部交流,而是从车里搬着一桶热菜向照料中心走去。见状,村干部也上前将热菜和米饭往车下搬。

三大桶饭食,足有六七十斤。对老人而言,这些是不折不扣的“免费的午餐”。

老人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张海龙的到来。

“相聚的第769天”

麻利的张海龙搬着菜桶,第一个走进了照料中心。让张海龙想不到的是,他的一只脚刚踏进照料中心的门槛,室内响起了热烈掌声。这掌声来自当天前来就餐的40名70岁以上的老人。见张海龙来了,有些老人边鼓掌边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有些老人呼喊着“欢迎张老板”。

突现的这份热情,让张海龙不自然起来。张海龙赶忙将菜桶放到一个桌子上,站在众老人面前和老人一道边笑边鼓起掌来,一旁的孙聚琴也站在老人面前笑了起来。

“有人认识张老板,有人不认识。”孙聚琴在老人面前边笑边对老人们说,“尽管有人不认识张老板,但所有人都认识他做的菜,每天都吃他做的菜。是不是?”

“是,是,是……”老人们边笑边异口同声回应。

一名老人大夸张海龙做的饭好吃。

“张老板,”人群中一名老人喊了起来,“我吃了你的饭菜,如今走到大街上,别人都说我的脸色越来越红润了,这可都是你的功劳呀……”

听到这话,张海龙哈哈笑了起来:“那太好了,只要大家都喜欢吃,我们就每天都来送,这饭菜呀就一直送下去!”

说完这话,张海龙又连忙补充了一句:“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老人脸色红润好看,健康幸福美满。”

此时,所有老人又鼓起了掌,此刻的掌声比之前更响亮,一旁的孙聚琴也高兴地大笑起来。

说笑间,餐食和两个大铁盆被放到了照料中心的分餐桌上,又有老人鼓起了掌。张海龙和张鲁兵抬起了菜桶,先将肉炖白菜、豆腐和木耳倒进了大铁盆里。倾倒间,两人明显感觉热菜热气扑面,甚至发烫。随即,第二桶热菜也被倒进了另一个铁盆里。坐在室内的所有老人喜笑颜开地盯着两人。

饭菜准备完毕,张海龙撤到了一旁。张鲁兵站在了众老人的面前。

张海龙(左)与张鲁兵将饭菜倒出。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今天是我们在这里相聚的第769天。”张鲁兵说,“愿这种坚守一直传承,愿各位长辈吃出健康和长寿。”

张鲁兵的话刚说完,他就拿起了身后的铁勺,开始为排队的老人盛起饭来。这里,没有人蜂拥。排队,已经成为老人自发的习惯。满屋子的老人盯着张鲁兵,满眼全是赞许。接过热腾腾的餐食,每个老人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细嚼慢咽。

当天为40名老人打饭菜,意味着张鲁兵要忙活一阵子。五六分钟过去了,戴着口罩的张海龙上场了。他接过了张鲁兵的餐勺,又一个个接过了老人手里的饭碗,一勺一勺地将菜和饭盛好递到老人手里。

张海龙忙着为老人打饭,老人忙着吃饭,站在一旁的村支书孙聚琴心里乐开了花。

心里那叫舒坦

70周岁的李美芳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身体健康的她尽管在家里不愁吃穿,不愁花钱,但仍喜欢来这里吃“大食堂”。

“这里的饭食好吃,有味。”李美芳边吃边乐呵呵地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以前不到70岁,那时呀,我就盼着早点到了70周岁,像大伙一样来这里。”

李美芳想早点来这里,还有另一个原因。她说,老人上了年纪,有时一个人在家里憋得慌,每天趁吃饭得空走出家门溜达溜达,活动活动身体比在家里坐着强,和邻居们说说话,心里也敞亮。

和李美芳不一样,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孙会民有4个儿子。照料中心创办之初,孙会民就一直在这里享受张海龙送来的餐食。每天孙会民出门,不但要带着餐具,而且还会泡上一杯茶水,他边溜达边喝着茶水就来到了村委会大院里。每天有一顿合口的饭菜,这是老人之前从来想不到的。

九旬高龄的孙会民正在进餐。

“90岁了,身体硬朗着呢。”孙会民说,“这饭是张老板免费送来的,不用咱花钱,咱就使劲吃,吃得健健康康的。”

记者面前的孙会民突然将一勺米饭送到嘴边,停顿了三秒钟,要求记者为他拍个照,留下这美好的瞬间。

和孙会民不同,另一名近九旬的老人,住在儿子家中。儿媳见婆婆行动不便,时常劝说她不用每天去照料中心吃饭。而婆婆偏偏说,村里所有的老人都在照料中心,那个大家庭可比家里热闹多了。于是,拗不过母亲的儿子,专门给她买了一辆小三轮车,老人每天蹬着小三轮车风风光光地风里来雨里去。

张鲁兵为老人盛菜。

在孙家张村,有些年轻人将老人接到了城里居住,听说村里有了照料中心,有了可口的午餐,老人在城里的楼房里坐不住了,要求孩子将自己送回村里。回村的老人们,也带着饭碗水杯加入到这个大家庭。

孙聚琴说,孙家张村目前有650口人,其中70岁以上的老人有80人。这80名老人,只要在家没有事情做的,每天都会来到照料中心。

“看着老人们边聊天边吃饭那高兴劲呀,”说这话时,孙聚琴笑呵呵得合不拢嘴,“我和两委成员给老人服务,心里那叫舒坦。 ”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有老人吃完了午饭,陆续离开照料中心。这些老人,有步行离开的,有骑三轮车离开的,还有被子女搀扶着回家的。看着老人们幸福的面庞和离开的背影,一股暖流涌遍张海龙全身。

一顿饭里的民心

身为餐饮公司的小老板,免费为80名老人提供餐食769天,1983年出生的张海龙不是在逞能,也不是头脑发热。

张海龙出生在平度农村,在青岛上大学期间学了西餐专业。大学毕业后,他上过班、开过广告公司,最终将目光瞄向了餐饮。

“与一般的餐饮不同,我不是开酒店,做的是专门的餐饮配送。”张海龙说,也就是专门给一些企事业单位送成型的配餐。

3年前的平度,还没有规范的餐饮配送公司,学西餐专业的张海龙一直在思考,当地没有餐饮配送,一些单位又迫切需要,自己何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开这样一个餐饮公司,需要一定规模的餐饮生产车间,在寻找经营场所过程中,他得到了豪德财富商贸城所在地——同和街道,在政策上的大力扶持。

一名老人大夸张海龙做的饭好吃。

“当初的规模并不大。”张海龙说,按照相关规定,小规模公司的一些税收是可以减免的,一些房租也是可以减免的。凡是可以减免的或能倾斜的,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减免或倾斜,餐饮配送公司很快发展了起来。被配送的单位也从当初的两三个,到了如今的十多个。

张海龙说,当地菜农有时会遇到种了菜卖不出去或卖不上价格的情况,而他的餐饮公司每天大量消耗洋葱、白菜、土豆、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菜农种植的这些蔬菜可直接从地头送到他的公司。除了解决当地菜农卖菜难、价格低的现状外,餐饮公司每天还消耗大量的米面和食用油。如此,田间地头的蔬菜、榨油公司油料、磨面公司面粉每天都通过他这个中间环节不断循环,菜农的蔬菜卖出去了,腰包也鼓了。不仅如此,公司还向当地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记得收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那天,我还挽着裤腿在农田里浇水。”张海龙说,农家的孩子知道农家,了解农民。当自己的餐饮公司初具规模时,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计划让村里上了年纪的所有老人,都免费吃上自己公司做出的免费午餐,为老农人奉献自己的爱心。

于是他将自己的这个想法告知了街道办,街道办力挺他的“爱心计划”,于是为他找到了离餐饮公司约4公里的孙家张村。

张海龙离开村委会,支书孙聚琴与其握手告别。

“当时听说张老板要给我们村的所有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我想都不敢想。”孙聚琴说,“这可是80名老人呀!”

769天前,专门为村里老人做的第一锅菜和第一筐馒头送到了孙家张村老人的饭碗里。自此,这项寡言的计划开始了,而且坚持了下来,直到9月1日,整整坚守了769天。

769天里,张海龙为80名老人做了1538个菜,蒸了近10万个馒头和1.1万斤米饭。

老人笑了,村里的民心凝聚了。民心,就在每天的一顿饭里。

关键词: 头脑发热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