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的李老师:一堂课何以引发全网共鸣? 微头条

  • 广西新闻网
  • 2025-11-18 18:20:57


(资料图)

近日,柳州一名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走红网络,其融合夸张肢体表达与硬核知识的独特授课方式,经新华社转发后,引发全国网友热议点赞。(11月17日 广西云-南国今报)

这位名叫李锋的老师之所以“破圈”,其本质是找准了“兴趣”这把打开学习主动性的钥匙。

“有趣的老师”总能让知识变得鲜活。李锋老师的课堂上,既有改编流行歌曲曲调辅助课文背诵的巧思,又有将网络段子转化为教学素材的灵活,更有夸张肢体动作强化记忆的创新。数据显示,他出镜后的教学视频观看量和互动量激增,网友留言中“生动形象,一看就会”的评价占比超七成,这印证了有趣教学的强大吸引力。之所以能收获如此反响,核心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教师“温文尔雅”的刻板印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起知识桥梁。当课堂告别枯燥说教,当知识传递融入趣味互动,学习自然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追寻”。

这种教学模式的价值,不仅是让一堂课变得好玩,更是对课堂边界的勇敢打破。传统课堂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而李锋老师将课堂变成了互动舞台,1分钟的总结环节成为知识巩固的“趣味高潮”。他并非全程保持夸张状态,而是在关键环节用肢体语言吸引注意力,其余时间扎实开展笔画教学、课文朗读等基础内容,这种“张弛有度”的设计,既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硬核,又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比如他用改编曲调辅助背诵,既贴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又提高了背诵效率;又比如他穿插小故事活跃氛围,让课堂既不失严谨又充满活力,这种平衡正是其教学成功的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已悄然变化。人们不再只要求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更期待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李锋老师的走红,反映了社会对多元化、个性化教学的迫切需求。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被框定在“严肃、权威”的框架内,而新时代的教师,既可以是知识的传授者,也可以是趣味的制造者;既可以是课堂的主导者,也可以是学生的玩伴。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创新,核心都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一点从未改变。

要让更多“李锋”涌现,既需要教师自身的探索,更需要制度和文化的保驾护航。一方面,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教学自主权,鼓励个性化教学探索,避免用统一标准束缚教师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社会应营造包容的教育氛围,认可教师的多元教学风格,让“有趣”不再是教学的“加分项”,而是“必备项”。任何教育创新都需要土壤,只有制度上松绑、文化上鼓励,才能让更多教师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即便面对教学压力和评价体系的约束,也要为教师的创新探索留出空间,让他们能在热爱中坚守,在探索中成长。

教育的本质是点燃火焰,而非填满容器。李锋老师的“破圈”告诉我们,激发兴趣是打开学习之门的关键,打破刻板印象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新时代的教育,需要更多像李锋这样的教师,用热爱与创新为课堂注入活力;更需要完善的制度和包容的文化,让每一份教育热情都能得到回应,每一种教学创新都能找到土壤。当越来越多的课堂变得有趣,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爱上学习,教育的美好图景便会徐徐展开。

关键词: 实况网 热点资讯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