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议!象·面孔丨逐梦空天的“河南力量”——王崎:火箭即将升空一刹那,激动地手心出汗

  • 大象新闻
  • 2022-11-01 18:40:34

大象新闻记者 李晨昊 杨灿 通讯员 徐斌如 常振林


【资料图】

10月31日,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当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时,站在火箭发射大厅的王崎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28岁的王崎老家在河南周口,从2015年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参与的实战发射任务多达20次。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王崎呼吁家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航天事业。

为火箭精准“体检”的幕后英雄

王崎是本次火箭发射任务测量系统前端指挥员,负责统筹完成前端箭上地面设备的测试以及相关协调工作。

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工作就像是火箭的“医生”,在火箭进入发射场前后,都要通过大量的测量系统对箭体进行“体检”,而他所带领的前端测量小组,除了要保障火箭加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应急处置,还要及时出具“体检报告”,把参数和数据传送给后端指控大厅,供指挥大厅的指挥员决策使用。

“从8月20号开始进入筹备,2个月都没怎么休息过了。”任务一启动,王崎和他所带领的12名小组成员就进入到了每天“爬高上低”的设备检修状态中,完毕后,常常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要把设备一个一个地进行测试,光我们系统的设备都好几百台,每天要爬火箭脐带塔,它没有电梯,高空作业、爬摆杆铺电缆,很多这种零零碎碎的工作。甚至很机械重复的一些工作,都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王崎称。

除了高强度的体力活,火箭发射对设备数据传输的要求更是细致入微。“应急预案都铺满了办公桌,根本目的还是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王崎介绍,为了保障实验舱准确入轨,“长五B”火箭更是提出了“零窗口”发射的要求,这对数据精确度都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把应急处置预案做到最好,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出任何问题。”王崎告诉记者,在火箭升空倒计时中,他一直紧盯着设备参数不敢挪开。“心跳有点快,手心都出汗了。”直到火箭点火升空,他才松了一口气。

7年参与航天发射任务20次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崎选择进入文昌航天发射场工作,实现他的航天科研梦想,从“长五”合练箭任务到梦天实验舱,他参与的实战发射任务多达20次。

“2005年的时候看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时候对航天事业就很向往。”说到梦想,王崎有些腼腆,他说在大学时主要学习的是机械工程专业,在进入文昌发射基地后,“基本上前后端工作都做过,测量工作对我来说更有挑战性。”

记者了解到,火箭发射前端测量工作对专业知识储备量广泛,包括电学、电磁学、编码,“刚进组的时候,几乎都是从零开始。”除了日常工作以外,王崎从牙缝里“挤”出时间,埋进了书籍、图纸、细则等大量文献资料中。

随着工作的繁忙,2019年开始,王崎就很少能抽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但父母对他的工作都非常支持,“我爸现在也天天看这些(航天)新闻,每次发射完了还给我打电话,老骄傲,每次我发朋友圈,他都拿给亲戚朋友‘炫耀’。”

这次任务结束后,王崎再次给爸爸打去了电话,“说我是他的骄傲。”

呼吁家乡年轻人加入航天事业

“4点半就回到了办公区,工作不能耽搁。”当天火箭发射完毕后,王崎和同事们就直接回到了工作岗位上,除了对火箭飞行数据判读,运行状态数据分析,为后续设备改良做参考,还要对发射区对电缆天线设备检查,对设备统计汇总,紧接着,就要准备货运飞船发射工作中。

在文昌航天发射场,94年的王崎已经是个“成熟”的老专家,他所带领的梦天火箭测量系统小组,年龄最小的都已经有00后,虽然年轻,但个个都是“大拿”。

王崎告诉大象新闻记者,航天事业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里,越来越多的河南青年们成为了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凭着严谨、敬业的精神,跨越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贡献出“河南力量”,也希望家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们队伍中。

关键词: 测量系统 新闻记者 数据传输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