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十个小知识:清明蹴鞠何时流行?

  • 中国新闻网
  • 2023-04-05 09:31:42

中新网北京4月5日电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来了,草长莺飞,万物欣欣向荣,民间有祭祖扫墓、吃青团等多种习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郑艳表示,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清明”一词作为称谓则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

春光明媚,也可以走出家门,亲近大自然。清明节的诸多习俗中,便有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多种户外活动。此外,传说“蹴鞠”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资料图:艾草青团。庄源 摄

清明节的节日主题是怎样的?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是节气也是节日,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型代表,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郑艳认为,首先,清明节表现着顺天应时的精神。清明时节,播种耕耘、养蚕采桑正当时。各地的农人们有着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体认,会举行与农事相关的祭蚕神、饭牛等活动,体现因时制宜的含义。

其次,清明节表现着生命关怀的意识。清明祭祀与各种纪念活动,是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关怀,敬重过往,慎终追远;清明节的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展现的是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最后,清明节表现着知恩感恩的态度。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在追思中学习感恩,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

清明节气何时出现?

郑艳介绍,清明这一称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管子·幼官图》里已明确提到清明,即“十二清明,发禁”。

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作清明。

民俗学家研究认为,作为民俗节日的清明产生于唐代,主要是将当时寒食节的习俗活动收归名下的结果。

它与寒食节有啥关系?

寒食节,顾名思义即是吃寒食(冷食)的日子,传说其起源与介子推有关。

据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南北朝时期寒食节的节期具体到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习俗活动也开始变得丰富。唐代,寒食节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节日。

资料图:制作好的清明粑放在叶子上,并放在锅里蒸熟。李鹤 摄

寒食节从冬至日后的第一百零五天算起,时间一般长达三天以上,日期也在清明节气日前一到两天,所以寒食节的相关活动也会在清明日举行。

上巳节,一般日期为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汉代,上巳被定为节日,魏晋以后,固定时间为三月初三,主要活动有祓禊,以及外出踏青。

由于时间相近,慢慢地,上巳节和寒食节的相关风俗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由此,清明逐渐改变了自身性质,兼具了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清明节时有啥户外活动?

风和日丽之时,很适合去户外走一走。清明节习俗中,便有荡秋千、放风筝、踢足球、拔河等多种活动。

秋千最初流行于北方,《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唐代,荡秋千已经兴盛,并有“半仙之戏”之称,是寒食节、清明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宋代,人们还发明了“水秋千”,据资料记载,清明节前后,都城汴京的金明池里会举行水秋千表演。

到了元明清时期,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人们甚至将清明节称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清明时分生机盎然,这些强身健体的户外活动,是对人类生命活力的展示与张扬。

清明节为啥流行放风筝?

风和日丽的清明时节,很适合放风筝。风筝早期用于军事活动,曾被称为风鸢、纸鸢、纸鹞、鹞子等。民间传说中,风筝是楚汉相争时谋士张良创造出来的。

最迟在唐代,已流行在清明时节放风筝。宋代《武林旧事》中记曰:“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

此外,有的地方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最后会选择将线割断,寓意让风筝带走一年的霉气。

蹴鞠与拔河曾用于军事训练?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传说“蹴鞠”也是为训练军队而发明的一项活动,起初没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唐代时,“清明蹴鞠”已十分流行。

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同样,拔河最早也出现在军事训练中。春秋时期的楚国一带,军中已经出现拔河运动,用来训练士兵,称为“牵钩”。

唐代以前的拔河活动以拉扯竹索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已将竹索改为绳。唐景龙四年清明节,皇宫中举行过一次拔河比赛,场面较为盛大。

资料图:市民在北京颐和园游览,踏青赏花。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此时为何要去踏青?

清明之时,生机勃勃,正是春日出游、亲近大自然的好时候。郑艳说,人们于此时前往郊外远足,也称踏青。

踏青又叫踩青、春游,起源很早,但最初并不在清明,唐代以后随着清明节的形成和地位上升,才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内容。

踏青是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表达人们崇尚自然、顺应物候的态度,民谚有曰:“清明踏了青,不患脚疼病”,揭示了踏青具有重要的养生功用。

清明为何要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的节令食品之一。郑艳说,食用青团的习俗早先属于寒食,是寒食节祭祀祖先的食物,也称为粉团。

宋代《岁时杂记》中提及两浙习俗时说到,因为养蚕禁火的缘故,所以用青团红藕作为冷食,算是寒食节的遗风。

明代郎瑛《七类修稿》提到,“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由此可知,青团是由染青色的饭演变而来,到明代就变为青白团了。

《清嘉录》中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逐渐融合,所以吃青团也就成了清明节的时令食俗。

资料图:麻将造型的青团。陈超 摄

清明节还有哪些美食?

清明节的食俗很丰富。郑艳说,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兼种五谷杂粮,清明节食物就多以各类面粉为原料,主要有馓子、子推燕、子孙饽饽、蛇盘兔、石头饼等。

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清明节食物多以稻米或米粉为原料,主要有青团、糯米饭、清明粽、茧圆子等。

清明节食品花样繁多,但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多数食品可以冷食,这与清明节与寒食节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关。

比如,老北京有寒食十三绝,即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芝麻酱烧饼、萨其马等等,也是清明的节令饮食。

可以如何送上祝福?

此前有人表示,清明节绝对不能说“祝你快乐”。

郑艳则认为,“清明节快乐”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可以的,但是要分场合、分具体情况,主要在于人们对于清明节的关注点不同。

“随着历史变迁,清明节融合了诸多习俗活动,文化内涵有很多。”她表示,清明节作为寄托思念、追悼的日子,很多人会去扫墓祭祖,如果此时祝快乐,可能有些不合适;但如果人们只是出门踏青或者郊游,那祝一声“快乐”未尝不可。

当然,如果无法判断对方在清明节的活动,或许可以简单明了地道一声“平安”“安康”,似乎更为稳妥。

(记者 上官云)

关键词: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