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淮河③丨烟波浩渺的出山店水库,有着摆渡人的往昔

  • 大象新闻
  • 2023-01-18 18:44:17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张亮 章继军 融媒体记者 甘双双/文 通讯员 艾梦雯/出镜、剪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老家是什么?对于信阳出山店水库工程的移民而言,它是已湮没在烟波浩渺水域之下的村庄,也是只留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

1月11日,出山店水库水域,59岁的刘中善站在船尾。他举起手机环绕拍摄眼前这万顷碧波,回到船舱后他就把视频发到清淮村的微信群里。作为出山店水库工程的移民,自2017年4月从平昌关镇搬迁到明港镇移民安置点后,老刘还是第一次站在这片水域中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017年之前,老刘就靠着淮河谋生,具体职业不是打鱼,也非养殖,而是职业摆渡人。

未搬迁之前,老刘和村民们居住在平桥区平昌关镇清淮村。这里是浉河区吴家店镇、游河乡、平桥区平昌关镇3个乡镇的汇合地,东西走向的淮河,自然成了分界线。

从多大年纪开始摆渡,用老刘的话说,他从十七八岁起,就经常帮着父亲摆渡让往来的村民过河。

关于设立渡口的具体时间,老刘也说不上来,只知道祖祖辈辈都干这个,因为河上没桥,每年十月枯水期来临,村民们就开始架设木头桥,以便于步行通过。到了来年清明节前后,大家伙儿就开始拆桥,随着季节性降雨量的增加,水位上涨,会经常冲垮木桥,这时候摆渡船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此,一年一年周而复始。

“我们做这个是半公益性质的,村民们都没什么钱,每年给一点粮食,就可以当‘船票’了”。老刘与七八家邻居一起合伙共一条木船,满员可坐二三十人,因为每家都有农活,摆渡的工作就轮流来干。

收船粮也是船工祖辈们留下来的传统,每年阴历六月收割小麦,九月收割水稻,一家人交一次船粮就可以坐上一年的船。“看村民自己的心意,用搪瓷盘舀一盆、半盆粮食都可以,没有固定标准。”如果收船粮时主人不在家,船工们也不再计较,摆渡船则照样可以坐。

到2016年,随着河道上架起的水泥板桥替代木桥,加上老刘的铁船因为老旧“退役”,职业摆渡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经过前期对几个移民村的考察,村民们觉得明港镇移民安置点生活、交通都更加方便,随着旧房也在推土机的作业中轰然倒塌,2017年清淮村5600多人开始整体搬迁到明港镇清淮移民新村。之前在平昌关镇清淮村生活的50多年里,老刘平常也就每隔两三个月去一趟明港,购买农机和农机配件。

老刘说,刚刚入住清淮新村的几个月,常常在半夜醒来,迷迷糊糊中坐起,自问自答:“我为什么住到这里了?”“这里是新家,很快就会适应的。”对于移民们来说,“安土重迁”四个字背后隐藏了太多故土难离的泪水。

现在每逢办事回老家附近,经过熟悉的路口,老刘心里都觉得分外亲切,虽然那一片土地已淹没在水域之下。

距离出山店水库大坝6公里的蓄洪区内,生长着一棵古树。老刘细心地去掉缠绕老树的藤蔓,他说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亲人。这棵原本生长在清淮村的枫杨古树,有着130多年树龄,出于对村民情感的尊重和古树的保护,平昌关镇政府将它进行了移栽。

现在一到春天,这棵枫杨古树还会长出新芽。一如搬迁到明港镇的清淮村民,在新的家园,儿女们陆续成家立业,长辈们也开始了帮忙照看孙子、孙女的任务。心安即是归处,人们的日子渐渐过得热热闹闹,一如千千万万的中国小镇一样。

关键词: 烟波浩渺 水库大坝 靠山吃山

分享到:

  • 至少输入5个字符
  • 表情

热门资讯